请问:你每天会刷多少次朋友圈呢?
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就是每天"刷刷刷",比如刷朋友圈、刷抖音、刷头条、刷 B 站
尤其是朋友圈,据某三方数据平台采样统计,一天刷 20-30 次朋友圈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朋友圈初衷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在互联网上记录生活的空间
不过随着微信的普及,其承载的社交关系链越来越复杂(亲人、朋友、同学、上司、同事...)
朋友圈从记录个人生活变成了一张个人名片,早已不像当初那样单纯简单
大家都抗拒转发朋友圈
本文起源于下面这则对话
现在微信上各类营销活动层出不穷, 像上图这样需要转发海报到朋友圈的,笔者每天能在朋友圈刷到 5、6 条
不过对于这种转发海报到朋友圈的行为,大家内心天然是拒绝的,至于原因嘛
一方面拉低个人身份形象,被好友屏蔽;另一方面若是工作号,会影响公司形象,领导不允许
当然,以上是观众视角,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负责操盘活动的运营者呢?
现在由你策划一场微信生态裂变活动,参与条件就是转发活动海报到朋友圈
在用户内心是天然抗拒的情况下,你该如何去提高用户的转发分享率?
相信做活动运营的朋友都遇到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如何解决的
今天,笔者就从用户心理学角度入手,给大家分享几条营销思路,先浏览下内容大纲
准备好了吗,Ready go !
——恭喜你,已成功解锁 26.1% 的内容
助人心理
首先我们从观众角度来看一个 "助人心理"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乐于助人的,如果我们能把营销活动包装成一次帮助他人的事情
举手之劳的动作,能帮助他人,完成一件善事,那用户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拒绝的
同时,这样的活动广告被转发到朋友圈,给参与者塑造的其实是一种正能量的形象
典型例子有:水滴筹求助、火车票加速、投票活动
利他心理
通常,大家会感觉转发活动内容到朋友圈仅仅与自己的利益相关,而与圈中好友无关
那转发的内容对好友来说就是网络垃圾,并担心会因此给他们留下一个自私自利的形象
那么如果降低用户的这类心理想法呢?
即转发活动内容,自己获利的同时,好友也能从朋友圈转发的内容中获取利益
这样呢,本来一件很愧疚的事情,就变成了给好友赠送福利的操作
典型案例:瑞幸咖啡、美团红包、微信读书
——恭喜你,已成功解锁 43.8% 的内容
炫耀心理
炫耀的本质是人的虚荣心在作祟
人人都有虚荣心,任何人也都避免不了向他人炫耀
想想看,是不是我们每次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非要向身边人分享(其实是炫耀)
就像一个 200 斤的大胖子,吃了某减肥药一个月瘦了30斤,卧槽,估计他会见人就夸赞这款减肥药的威力吧
因此,不少营销活动就充分抓住了用户这一心理现象
具体怎么做的呢?
给予用户在生理、心理、财富上一定的获得感,(再稍加引导)用户就会主动将消息分享给他人
典型案例:打卡日签、游戏MVP、结业证书
——恭喜你,已成功解锁 67.3% 的内容
攀比心理
达尔文在《进化论》一书中说到:物竞天择,优胜略汰
人本性里就有争强好胜的思想,尤其是针对周边熟悉的朋友,这种竞争攀比现象更为明显
攀比心理本质上也是虚荣心在作怪
比如:在公司里,总会有人偷偷打听同事间的薪资,一旦知道同事薪资比他低,那心里高兴得干起事来干劲十足
这一心理行为也可以很好地应用到营销活动中来
活动中设立一个排行榜或等级机制,这样排名靠前的用户就会产生主动分享行为
当然,这种现象在熟人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像攀比工资,对比的都是身边同事,没见谁和马云去比
典型案例:微信运动、游戏段位
共鸣心理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点真诚的,共鸣心理
即活动内容让参与用户联想到了某个与自己相关/相符的场景,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在这种情感共鸣下,用户会主动地产生某些行为,比如:
有女孩子去电影院看《失恋33天》,结果看到高潮环节联想到了自己上周刚和男友分手的事情,然后情不自禁地哭了出来
如果把这种思想情感共鸣用到营销上,该怎么做呢?
一般这类活动中应该包含某特定人群的共同属性/行为/状态,让用户感叹这 TM 说得不就是我吗
典型案例:网易人格测试
——恭喜你,已成功解锁 78% 的内容
营销中的心理学
OK,关于如何促使用户转发朋友圈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
前面讲的仅仅是 5 条思路,或者说思考方向,并不是拿来即用的干货技巧
其实这类心理学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常见的:锚定效应、羊群效应、厌恶损失心理、鸟笼效应...
其实营销本质就是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而这前提就是我们要抓准用户的心理需求
那么,该如何去学习、揣测用户的心理需求呢?
给大家推荐两套经典的心理学需求理论,现实中 80% 的营销案例都会用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吸金广告》:人的 8 种基本欲望
- 生存、享受生活、延长寿命
- 享受食物和饮料
- 免于恐惧、痛苦和危险
- 寻求性伴侣
- 追求舒适的生活条件
- 与人攀比
- 照顾和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 获得社会认同
最后,希望大家今后在策划活动时不要总惦记着现成的方法套路技巧
建议尝试下本文提到的营销心理学知识,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