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我写了一篇《定位的前生今世》,进入当期站酷文章总榜的前五名,至今都有人在文章后留言交流。
前几天,看到还有人通过网络问“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这三者的区别和关系分别是什么?”
我想起近两年,对定位又增加了很多的研究心得,于是借回答这个问题的契机,再谈一谈定位。
这可能是我关于定位理论最终极的一次大总结。文章以回答“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这三者的区别和关系分别是什么?”的问题开始,如下:
由于“定位”一词的流行,人们喜欢在所有营销名词后面都加上“定位”二字,这样显得比较专业。
但是,市场定位、产品定位这说法,严格来说,是不准确的。
一些编著的教材,也搞不清楚真正的定位是什么,只是人云亦云,什么都往定位上面加。
而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广告人,由于缺乏学术的严谨性,总结的定位也是有硬伤的。
这样大多数人又受其影响,越学越混乱。
要搞懂定位是什么,就一条,认准公认大师的经典著作。这条路非常艰难,因为这些著作实在有些难懂。但只要看通了,就会了然于胸,不会陷入其中。
公认的涉及定位的大师著作有:里斯、特劳特的《定位》书系、大卫·阿克的品牌三部曲之《管理品牌资产》、凯文·凯勒的《战略品牌管理》(后被科特勒引入《营销管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之《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以及《什么是战略》。
所以,真正的定位,除了在所有营销名词后面都喜欢加上“定位”的伪定位派之外,其实有四个流派:
一、是里斯、特劳特的定位;(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定位)
二、是科特勒和凯勒的定位;(由《营销管理》的地位,大家比较熟悉这一派)
三、是阿克的定位;(很少有人知道)
四、最后一个是最不可忽视的迈克尔·波特的战略定位。(有人知道,很少有人理解)
今天我先说一说大家最熟悉的定位——里斯、特劳特提出的品牌定位。
根据里斯晚年的回忆,1960年代的广告业被三个人的思想主宰:罗瑟·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伯恩巴克的“形式感”。(想深入了解这三位大师的思想,可查看我主页的系列文章。)
那时的里斯作为一个新开的小广告公司老板,一心想在这些巨头中脱颖而出。他研究了大量的广告案例,发现凡是能给顾客留下持久印象的广告,它们都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便于顾客在心智中给品牌快速贴上标签。
里斯最开始把这个概念称为“岩石”,寓意这个概念在所有的广告中要像岩石一样坚定不移。后来里斯在通用电气的同事特劳特加入了公司,特劳特提出将其名称改为“定位”。
特劳特成功预言了他的老东家——通用电气进军电脑市场必然失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然后,两人陆续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和书籍,开启了“定位”的时代。
两人一共写了20多本定位书,来阐述和扩展定位这个概念。
随后,麻烦就来了!
麻烦就是:在这么多书中,出现了多个对定位的解释。甚至在最知名的《定位》一书,由于不同的翻译版本,也带来了不同的定义。
而且,这些书对定位的方法,也各自有所不同。比如《定位》一书总结了3种定位方法,《与众不同》总结了9种定位方法,其他定位书也总结了若干方法,与那两本也都有所不同。这为初学定位的人带来极大的困惑。
最麻烦的是,20多本定位书,反复强调:定位很重要、定位很重要、定位很重要。却迟迟不建立一个相对清晰的理论模型。这或许是它带来极大争议的原因之一。
定位理论大热之后,从广告圈破圈到品牌、营销、战略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波特的战略定位,里斯、特劳特与波特这两派双方互相借鉴,却又互不认同。
就我这么多年的定位学习经历来说,20多本定位书是要看的,特别是其中的《定位》、《商战》、《视觉锤》、《品类战略》4本必看。但仅看这20多本定位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会陷进去,特别困惑。
当我认真读完上面所说的四大门派(里斯&特劳特、大卫·阿克、凯文·凯勒、迈克尔·波特)关于定位的全部经典著作后,我才敢说,试着来整理一下里斯、特劳特的定位方法。
到底什么是定位?
定位,就是确立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地位。
定位理论将顾客心智中关于一个行业的品牌认知,形象化成一架梯子。这个梯子的步数很少,通常只有2-7步,随着行业越来越成熟,梯步数会越来越少。定位就是在这个梯子上寻找一个合适的空位,并推出一个品牌来占据这个空位。当然,这个空位越靠上,就越能成为头部品牌。
我们知道了定位是什么意思,接下来就说说定位的方法。也就是如何抢占心智空位的方法,综合定位书系中每本书中的说法,我梳理了一下,定位的方法为以下七条:
一、最好的定位是——成为第一。即抢占心智阶梯上的第一位,成为行业领导者。这是最好的定位,因为领导品牌通常都是顾客的首选,但每架梯子只有一个第一位。
二、如果心智阶梯上的第一已经名花有主,那就另外占据某一特性的空位,在该特性上成为第一。
三、如果也找不到自己的特性,那就成为第一的对立者。对立者要擅于利用领导者强势中所必然蕴含的弱点,反其道而行,这样你就有机会成为心智中的第二。
四、如果以上三种空位都没有了,要想挤上心智阶梯,那就只有与心智阶梯上的已有事物相关联。比如七喜的“非可乐”定位,让它搭上了“可乐”这一架金贵的心智之梯,实现了自己的销量。
五、以上的四种定位方法,分别对应四种商战类型。领导者打防御战,封锁对手的进攻;对立者打进攻战,找到领导者强势中的弱点进行出击;占据特性者打侧翼战,最好在无争地带进行,抢占一个细分市场,或开辟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关联者打游击战,先求生存,借势蓄力,以待时机。(这一条特别重要,拿我自己来说,创业之初,仅凭一腔热忱,便对标行业大腕,一心想只接全案,最终市场教育了我,让我明白当时还处于游击战的阶段,却想玩防御战的搞法,怎能不受挫折。)
六、除以上四种正常的定位之外,还有一种“反定位”,即重新定位竞争对手。最典型的案例是前几年华为和小米的竞争。华为在小米身上看到了国产手机崛起的可能性之后,以华为巨大的体量全力聚焦华为手机品牌,计划实现华为手机高端化。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的,华为拿出了“反定位”的杀手锏——新创荣耀子品牌,荣耀360度贴身对标小米,让人们普遍认为小米和荣耀一个档次,小米高端化举步维艰,而华为高端形象一骑绝尘。后来小米醒悟了,与之对应,也独立出Redmi品牌,小米的高端化才算勉强开局。
七、以上五种定位方法,说破天,归根结底,就是抢占心智阶梯头部心智空位。而最好是抢占第一。要么是行业第一,要么是特性第一,要么与第一对立,要么关联上第一,要么重新定位第一。如果无论怎样都成不了第一,怎么办呢?那就开创一个新品类,再成为新品类的第一。
开创新品类,被认为是定位的终极方法。到了这一步,定位从原来心智中的梯子,进化成了心智中的格子。行业现有的一列格子被占满后,我在旁再开一列新格子,抢先占据第一格。这套方法形成了“品类战略”。品类战略渐渐成为品牌背后的底层思维,看一个品牌是否有价值,主要就看它是否主导了品类,是否是品类的代表。
八、为了更好的抢占心智,光靠信任状、语言钉还不够,还需要其它方式的配合。比如:视觉锤、战斗口号、公关事件,再加上今天移动网络时代的超级IP,就构成了定位论的完整品牌组合。所以,里斯、特劳特的定位一般被认为是品牌定位。
以上八点,算是我对里斯、特劳特定位理论一些基本常识的科普吧!
若要问具体的操作方法,你总要允许我给自己留点吃饭的老本吧!
今天就这样!
大卫·阿克、凯文·凯勒、迈克尔·波特的定位论下次再说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