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告或许消亡,但是营销会永远存在,营销智慧也是永远需要的。不要做广告,是因为“广告”这个名词,难以涵盖现在的传播形态。
2、广告是一种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它是将商品信息,由广告主(这项商品的生产或经营机构),包装成一些有吸引力的内容,通过付费媒体,传送给一大群用户和消费者。广告,是一种单向传播,放到今天的大数据营销、社群营销、互动体验、内容营销等并不适用。
3、广告创意,是我们以前学的技巧,很多是平面上或者视频上的技巧,包括文案的技巧,大多是“我说你听”的方式,或者我经常说的——“ 猜谜 ”式的创意。但现在太多的互动媒体,需要有“ 对话 ”式的创意。创意的标准已经变化。
4、不要做广告,是因为公众对很多广告已经有免疫力了。常规的广告形式根本无法吸引人。所以前些年早已有“广告已死”,“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说法,提醒企业在营销时候要建立“公关”思维。这是热点营销、事件营销的前提。
5、不要做广告,要跳出广告去做创意。广告(传播)创意仅仅是创意的一环。产品创意、互动创意、公关创意、包装创意、体验创意、服务创意、需求创意、媒介创意、活动创意、渠道创意等等。要用创意思维整合一切。
6、“不要做广告”,这个话题,只是领英网策划的一个“花招”而已,只是一个主题而已。它是一种很好用的“语法”,如果你搜索下,会发现,领英同期推出还有一条叫“不要找工作”。—— 难道这还用争论吗?不找工作,去喝西北风吗?去啃老吗?
如果你是创作人,可以基于这个主题延展出很多,“不要XXX”。比如,你是电影行业的,可以做“不要拍电影”,然后balabala,说一堆情怀满满的话;如果你是律师,可以做“不要当律师”,然后balabala,再说一堆。如果你是音乐,可以说“不要做音乐”,然后。。。是不是很容易? 我今天就正好看到一条叫“不要做父母”的,汇集了很多央视主持人和育儿专家等,也是模仿这个格式的。
7、不要做广告,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建设品牌上。从理想职业的标准去看,品牌人大于广告人。
8、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广告,是一个很值得进入的行业。广告行业的门槛不高,凭本事吃饭,你有一技之长,无论是文字或者美术,或者能说会道,就能谋个小职位,然后再慢慢提高。等你学到了一些本领,再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跳槽、去甲方或者自己创业都可以。
我公司曾经有一个男孩来面试,真的是零经验,但他很大胆,说零工资,让他工作三个月试试,正好我们当时急需人,所以让他试了,结果三个月他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转正后提到月薪六千。后来离职了,据说在其他地方也做得风生水起。
9、广告是个寄生行业,它需要依托在各种行业之上,所以对于广告人而言,可以广泛接触到各种行业,开阔眼界。同时它也可以让你将自己的爱好与工作相结合。你可以在纯商业目标之下,(少量)融入艺术的内容。广告工作中有很多需要想象力,需要凭借感性、共情、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是其他很多职业中无法学习的。
虽然做广告经常要被客户折磨,但这不是每个行业都会有的吗?只要你是个新手,只要你还没有学会驾驭客户的能力,那么遭遇一些挫折与折磨,是不可回避的代价。这没什么好抱怨的。
10、广告公司里面,好人比坏人多,天真的人比“大人”要多,做梦的人比清醒的多。除了广告公司,我也在不同企业待过,很早就已经拿到百万年薪,但是,在甲方碰到的“坏人”也被乙方要多上几十倍。这点在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里,无数次的印证。每次放弃或者转变,其实都是因为一个原因,就是:我更喜欢做创意做思考,而不喜欢跟那些“坏人”周旋,觉得是浪费生命。现在回忆起来,最快乐的时候,还是在广告公司的时候。我的审美、我的品味,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我的最有趣的一帮朋友,也是在那时候结交的。
将来,广告公司也许会转型成各种新的形式,你也可能不一定在广告公司上班,而是去了各种甲方、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创意营销部。但是,殊途同归,广告工作,能够奠定你的“商业创意”思维,提升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养成,对你整个职业生涯,都有莫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