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直忙着给团队梳理团队工作,一直在和他们强调两点:
第一,学会从用户角度去思考运营工作;
第二,我们需要优化的不是运营环节,而是转化率。
先说第一点,什么叫从用户角度思考运营工作,学会这套模型运营方法,可以让你以后每天做的工作变成自我提升的机制。
大多数人理解的日常运营是这样的,比如电商要做选品、谈商家,需要的岗位是客服、美工、文案等等。
其实这样是错的,我们要学会从用户角度倒推,不要去分析工作要分几步走。
常规运营会按岗位划分,谁负责文案,谁负责设计等,如果按岗位来做日常运营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掏空了:如果没有新的知识补录,做一段时间就会陷入瓶颈,后续工作很难继续。
这里我拿城市视频号的选题来举例,我们找选题的逻辑应该是怎么样的?
就是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用户,刷到什么类型的短视频停留,这样从用户视角反推的选题才可能是用户真正感兴趣的。
用户思考方式有两种,主动式和被动式思考。主动式思考是不用思考,只需要看一看满足视觉观感就行;而被动式思考则要求用户去思考、理解,要花时间才能想明白。
那么对短视频来说,用户肯定更喜欢不用动脑就可以理解的内容。
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城市视频号的内容就有了制作方向。
一个城市人无非就是关注“玩吃行住”。第一个大方向是“玩”,去哪玩;第二个是吃,这类型视频完全可以做一个短视频剪辑模板。
我们可以模仿大众点评的美食图文详情页,用文字把图片连接起来,但图片和文字不要同时出现。
如按店名、地址、特色菜、人均消费、环境这样的逻辑,做一套填空式模板,最后加上弹幕式点评的图。
至于生活的,也就是一些交通信息、证件要怎么办理,政府又新出了什么政策等,一些民生问题,这些信息在本地宝上都可以找到。
关于住呢,就是地标的均价多少,一些搬迁信息等。
这就是四大方向“玩吃住行”。
做这几个模板时,排版要一样,最多是颜色的区别。如美食做成黄色的,交通是绿色的,住是蓝色,办事也是蓝色的。
只需要花一天时间就能把所有模板做出来,然后一劳永逸了, 接下来就是不断的优化迭代。
每天优化一点点,后面你会发现,慢慢打磨出来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
第二,我们需要优化的不是运营环节,而是转化率 。
比如做电商卖货,用户一般对你卖的产品感兴趣时,就会点击进入产品页面,然后看详情页,最后加入购物车购买,付费后就是发货,最后的环节就是到货后会不会退货,这是整个交易的过程,共计五个环节。
你以为我会优化这五个环节吧?不,这五个环节是我们要达到的结果。
我们要优化的是 从看到页面到点击,这个是点击率;从点击到购买,叫加购率;从购买到付费,叫付费转化率;从转化到收到不退货,叫退货率。我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围绕这四个率展开的 。
我先不说后面三个,先说第一个率“点击率”,举一反三。
点击率怎么做运营和优化呢?记得我的八字真诀,叫“ 列无可列,拆 无可拆 ”。
先说列无可列。
从看到到点击,如果我要增加点击率, 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
要么是增加点击转化率, 如目前的转化 率 是10%,需要我们做一些运营动作增加到50%,那么我们就要提升点击率。
除了优化点击转化率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提升爆光率, 让更多人看到。
这时候,我们就将提升点击率可以列出两个影响因素: 一个是提升点击转化率,一个是增加爆光率 。
什么叫拆无可拆呢?
举个例子,增加爆光率这个环节可以细分,可以拆分成 公众号推广、朋友圈推广、社群推广、抖音推广、视频号推广 ,共五个渠道。
这已经拆一层了,要增加爆光就要增加爆光的渠道。
如公众号是增加爆光的五个渠道之一,公众号要怎么拆呢?怎么通过公众号进一步增加爆光呢?头条、贴片、尾部,这样就有三个了。
头条还能拆吗?可以。
如周一的头条要比周日的头条阅读量高,那么就可以放在周一主推;中午发的阅读量比早上发的阅读量高,就可以放在中午时段发,这些都是影响因子。
我们暂时拆到这里,其实还可以再拆。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只是提升点击率,就可以得出一个很大的树状运营图 。
加购率的,我们也同样画一个这样的运营图,然后是付费率和退货率,这样四个率的运营图画出来就是一个大树。
这个大树就是所有的运营工作,可能有100项,我们按项逐一分配工作。 这些工作看起来多,但跑通后就会得心应手,也能不断优化每一项。
表面看很复杂,但只需要花一下午的时间就能把整个运营工作拆解完,按照拆解完后的工作内容执行,会越来越顺,因为你做的所以工作都逃不出这个运营树。
实际上, 运营就是产品设计师,要用用户的视角去建模 ; 如果用岗位视角建模,慢慢的就迷茫了,因为没有参考者。
我之所以可以一直做创新,是因为我一直从用户视角出发,看用户的市场行为反馈,分析我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体验,让用户觉得舒服。
同样的事情不断重复做,就是优化型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