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英特尔模式
今天学到了一个新词,英特尔模式。
我最近在梳理我这些年操盘营销案例成功的方法论,整个逻辑和闭环越来越清晰、完善。
我的目标, 不求大求多,抓住一个点深度切入,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 ;不要什么公司都想做全部,而要学会变成客户整个交付环节的一部分,但你绝对不要成为某个可替换的组件,而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不可替代性,这就叫英特尔模式。
这类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定位、品牌以及服务深度的关系。
就拿我创立的甄妙战略话题营销举例,我的业务来源不会直接面向B端直客,也不会面向C端,而是面向服务B端直客的定位公司和咨询公司。
价值三段论认为,一个企业需要解决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以及价值交付三大问题 。
我认为,战略级别的定位公司解决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问题,或者说为企业或者品牌发掘自己的独创价值,而我要做的,则是帮助企业解决价值传递的功能,并且处于核心的位置。
价值交付则交给企业,我是品牌战略的战术执行者,同时又在陪同企业做价值交付时反向不断优化价值传递策略,做好整个战略的配称和部署。
02运营里的懒惰思维
做运营,千万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今天,团队在给一个客户做引流设计文案的时候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团队leader抱怨前几次引流不好是文案问题,让我从其他部门调一个资深编辑来写。
我一听就炸毛了。
为啥?编辑有用的话,还要投放师、运营师干什么?
找编辑就是在运营过程中的懒惰思维做崇,编辑只是文案写的好,不代表理解引流逻辑, 文章引流效果差根本在于文章的结构设计和定位不清晰、诱饵没有吸引力,找最好的编辑都没用 。
编辑只是文案包装的最后一道工序,你定位核心逻辑是错的,编辑仅仅是承担转化不好的背锅侠而已。
我们看问题做运营要深度剖析主要矛盾,而不是看表面。
这件事的正确操作,应该是找同类、全网搜索同类产品在百度、头条投放的信息流软文,那都是别人验证过的,我们收集起来,一篇一篇拿来分析结构文章。
看看结构是什么,每个结构起到什么作用,然后变成我们自己的结构,确认后再找编辑按照结构和要求去加工,形成自己的引流文案, 不要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
03外部视角反向推导
做营销运营有一个很关键的思考思维,就是一 定要从外部视角反向倒推我们所有的运营和营销动作 。
这个思维习惯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这种思考模式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在运营和营销过程中的成绩,不只是运营和营销,编辑、文案、策划甚至销售都可以用这样的思维。
我举个例子,为什么我的学习能力会很快?因为很多人学东西,是看行业谁做的好,有谁做了,然后去模仿去学习,那么你进步的边界就是你对手的边界,你永远不可能去引领这个行业。
而我在做一个新产品研发时, 我会想着谁会用我这个产品,他们痛点是什么,这个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可以解决 ,并且从用户视角反向推导,体验是否简洁、不麻烦,如果能上瘾更好。
然后你就会看到整个运营的细节,然后再针对自己不熟悉的节点去找行业做的好的去学习参考,这样你才会具备独立的快速迭代能力。
04团队成长
这几天特别的焦虑,不为别的,感觉业务强度和深度提高后,团队整体的运营和服务能力都跟不上。
今天在几个团队会议里都发了火,我要优化细节,得到的反馈都是缺人。
我想说的是,根本和人毛关系都没有, 还是底层的运营思维和逻辑没跑通 。然后每个人都本能用努力来为“没出结果”找安慰感,我想这一定是很多企业和公司的通病。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花时间思考为什么这个产品没做好,它的体验环节哪里没做到位,没有出结果到底是路径设计错了还是分工没明确。
僵化、主观的运营思维一定会把团队变得平庸,很多同事在工作中都“自我感觉良好”,求安定,但是结果却迟迟出不来,而我要的,宁愿是过程中人仰马翻,只要结果是好的,那就不怕乱。
企业有时候就是缺乏鲶鱼,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这样也许可以带来所谓的团队氛围和稳定,但对一个在市场上竞争的公司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