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停叫喊传统营销方式失灵的时代,“精准营销”成为行业追赶的热词。
传统营销以中心化媒体为主,与当前各大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的目标人群标签化+精准推送相比,属于面向大众的泛营销。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媒体相比,随着媒介(纸媒、电视、电台)覆盖率下降;线下广告、电梯广告效果也难以量化,传统营销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

但是,泛营销真的落伍了吗?
未必。
每一个观点后面,都代表着其所在行业的利益及商业模式。往往是立场,而不是真相。
精准营销代表的是互联网的媒体行业。
事实上,叫喊“精准营销”的平台,一手向品牌收巨额流量投放费用;一手向用户卖会员,主打屏蔽广告。
一鱼两吃,多少有点自相矛盾。
而且在移动端,每一个人都有选择媒体的自主权,精准推送也未必会被用户接收。过度依赖精准营销还有一个副作用,让用户产生厌旧情绪。
有研究表明,长期单一化的内容会降低用户新鲜感,甚至引发屏蔽行为。
精准营销在凝聚注意力方面更是劣势,互联网天天在造梗,热搜更新速度那么快,话题营销,UGC玩梗,都很容易三分钟热度。旧爱一声再见后,转眼新欢走过来,喜欢刷热点的人们,遗忘的速度也是一样快。
真正让品牌形成记忆的,还是一个核心的主张。
很多品牌说,我要的是卖货。现在电商平台实现了广告-人群-商品-下单的实时转化,这确实是精准营销的优势。企业想得到立竿见影的现金流,就会更推崇精准营销。
但再精准的碎片化营销,不就是为了荟聚一个中心化的认知?
毕竟卖货的前提,是对产品和品牌的认可。
很多终端无人问津的产品,本质上都是因为没有知名度,消费者对陌生产品,怀有天然的信任警惕,无法驱动购买。
不管传播环境如何变化,品牌需要建立知名度和公信力,这是交易的基础。从效率上说,能打出一句强势核心广告语,胜过其它碎片化传播无数。
除了知名度与公信力之外,拓展新的人群,也是品牌长期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茅台联名瑞幸,就是做泛营销的经典案例。消费者随着年龄不断产生变化,有些人退出了,新的消费者又被其他品牌吸引, 品牌自身的流量池想要保持足够的用户基数,只有不断吸引新消费者,来补充流失的消费者。
如果品牌只求眼前的转化,实施精准营销,聚焦于现有高转化人群或短期需求明确的用户,就会忽视未来市场的长尾用户、潜在消费者。
爱马仕如果只对买得起的人做营销,会有多少人愿意买它呢?
大S和伊能静,曾经在节目上谈到她们对LV樱桃包的疯狂,就是为了走在大街上接受别人艳羡的目光。

“顾客在购买品牌的时候,并不只是购买一个解决方案,而是在购买一个价值标签或身份象征。”
——解决方案是可以由很多产品来提供,但品牌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对品牌价值的塑造,中心化媒体依然是功不可没,尽管效果确实不能跟80年代主流媒体环境相比较——大家都回不去了。
当精准营销大行其道,我们也不应该假装不知道,品牌仍有泛营销的基本需求。
种树和乘凉,本来就是两个阶段的事情。
品牌通过泛营销提升目标人群的覆盖面,在已覆盖的群体中再进行精准营销,实现从知名度到转化率的丝滑过渡,才是最好的营销战术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