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埃森哲2023年的消费者调研数据,71%的Z世代更愿意与"像朋友一样沟通"的品牌建立长期关系。
当传统品牌还在用广告轰炸用户时,元气森林的"元气君"已在小红书教用户调鸡尾酒;蜜雪冰城的"雪王"在B站跳宅舞收获百万播放。
这些现象背后,是消费市场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振"的深层转变。再看看这些“活”起来的品牌营收数据,我认为品牌人格化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增长甚至未来生存的必答题。
今天这篇文章就根据我长久以来的观察和思考,带大家一起来拆解怎样把品牌人格化,读完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一、为什么你的品牌需要学会"说话"?
这是从冷冰冰的符号到有温度的对话者的蜕变。
品牌人格化的本质,是让消费者在决策时从"我需要什么"转变为"我愿意和谁交朋友"。
传统营销中,品牌是单向输出信息的工具;而人格化品牌则像一位活生生的人,会倾听、会互动、甚至会有小脾气。
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消费者决策逻辑的改变:
· 决策时间缩短: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注意力仅8秒,拟人化形象比文字快6倍抢占心智(Google眼动实验数据)。
· 信任建立加速:神经科学证明,大脑处理人物形象时分泌的催产素比处理Logo时多37%,这是建立信任的关键激素。
· 溢价空间提升:天猫《2023新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具有鲜明人格特征的品牌客单价平均高出23%。
1、品牌不能再仅仅是Logo,而要成为用户的"第二人格"
科特勒提出的营销演进路径正在加速:当产品(1.0)和用户需求(2.0)的竞争趋于同质化,价值观共鸣(3.0)就会成为新战场。
品牌人格化的本质,是通过拟人化符号建立持续的情感连接,在消费者心智中构建"第二人格"。
2、你的品牌在用户大脑里激活了哪个区域?
剑桥大学神经营销实验室2022年的研究发现,消费者面对拟人化品牌时,大脑岛叶皮层(负责共情)活跃度提升42%。
这意味着人格化品牌能绕过理性判断,直接触发情感决策。
二、构建品牌人格化的三把钥匙
这三把钥匙分别是:价值观、语言系统和视觉符号,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它们的三角关系。
如果把品牌人格比作一个人,价值观是他的灵魂,语言系统是他的谈吐,视觉符号则是他的外貌气质。
这三者必须形成闭环:
· 价值观决定天花板:没有明确价值主张的品牌,就像没有三观的"墙头草" ,风往哪吹就往哪里倒,每人会喜欢。
· 语言系统塑造辨识度: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灌输的信息量严重超载,独特的表达方式就成了品牌的"声纹锁" ,至少会多看你一眼。
· 视觉符号降低记忆成本:人类大脑处理图像的速度比文字快6万倍,这可能就是蜜雪冰城"雪王"席卷下沉市场的底层逻辑。
1、价值观锚点:找到品牌的"人生信条"
观夏的"东方文人美学"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更通过"宋人四艺"内容专栏塑造文化人格。
我认为品牌价值观必须满足三个标准:
· 可延展性(支撑至少5年发展)
· 差异化(与竞品形成认知区隔)
· 具象化(能被转化为可视化符号)
2、语言人格:设计品牌的"口头禅"
对比蕉内"基本款"系列文案与内外内衣的差异:前者用科技参数构建"极客"形象("22姆米真丝"),后者用诗性文字塑造"知性女性"("肌肤知道答案")。
语言体系就需要包含这三个关键点:
· 词汇禁区(如科技品牌慎用"绝绝子")
· 句式偏好(长短句比例、修辞手法)
· 互动模式(客服话术、评论区风格)
3、视觉符号:打造品牌的"标志性表情"
来看看蜜雪冰城通过"雪王"实现了哪些效果:
· 人格具象化(头顶王冠的雪人)
· 行为特征化(魔性舞蹈)
· 场景渗透(从门店到周边全触点)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视觉符号设计要遵循"3秒法则":用户0.3秒能识别,3秒内理解核心信息。
三、从0到1构建品牌人格的路线图
品牌人格化不是拍脑袋决策,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CEO工程。
我们服务过的新消费品牌中,一般都会遵循"先诊断再建设"的路径:
· 用户需求层:通过情感日记、消费场景还原等工具,找到未被满足的情感缺口。
· 市场竞争层:用"人格坐标矩阵"分析竞品的人格定位,寻找蓝海空间。
· 内部共识层:召开跨部门工作坊,确保从产品到客服的人格一致性。
1、解码用户的情感基因
通过"人格投射测试"挖掘真实需求:让目标用户用三个形容词描述理想朋友,收集高频词建立人格画像。
我了解的一个新茶饮品牌就是通过这个方法发现"陪伴感"需求,最终塑造出"邻家姐姐"形象。
2、在红海中找到人格蓝海
这里可以用"双极坐标法"确立差异化定位:
· X轴:理性价值(专业/创新/实惠)
· Y轴:感性价值(温暖/幽默/优雅)
我们参考两个成功品牌案例:泡泡玛特选择"神秘+童趣",江小白定位"文艺+真诚"。
3、搭建可落地的操作系统
这里可以参照MBTI人格理论构建完整体系:
· 核心信念(INTJ的独立判断)
· 行为模式(ENFP的即兴创作)
· 关系边界(ISTJ的承诺遵守)
比如三顿半的"探索者"人格贯穿产品命名(数字星球系列)、返航计划、用户共创。
四、品牌人格化道路上的三个大坑
在品牌人格化塑造的过程中,90%的品牌都踩过一些致命误区,我总结了三个常见的翻车点:
· 精神分裂症:不同渠道呈现分裂人格,抖音"搞笑男"VS公众号"老干部" 。
· 过度讨好症:为迎合年轻群体强用网络用语,反而丢失品牌调性。
· 老龄化危机:三年不更新人格特征,被用户贴上"爸妈辈品牌"标签。
1、如何治疗"人格分裂"?
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自己的《人格一致性检查清单》:
· 跨平台语调统一指数
· 视觉识别容差范围
· 危机公关响应模板
2、当专业人设遇上卖萌需求
凯度2023年品牌拟人化研究报告指出,功能性产品的人格化程度与购买意愿呈倒U型曲线。
药品品牌若过度卖萌可能引发信任危机,这就需要把握专业与亲切的平衡点。
3、永葆青春的秘诀
通过"人格迭代模型"持续进化:
· 每年进行用户共创工作坊
· 每季度更新语言词库
· 每月监测社交舆情热点
可口可乐从"经典红"到"台词瓶"的演进,就是人格保鲜的典范。
五、给品牌操盘手的几个工具
1、建立用户情绪日记:记录目标人群24小时的情感波动曲线,找到最佳沟通时段。
2、开发人格测试工具:像杜蕾斯"性格套"那样,让产品成为人格载体。
3、设计冲突场景:参考Keep用"自律给我自由"化解健身痛苦,制造戏剧张力。
4、培养品牌拥护者:筛选核心用户组成"人格守护者联盟",给予专属特权。
结 语:人格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当顾客开始向品牌人物倾诉委屈,当虚拟偶像超越真人明星带货,品牌正在经历从"物格"到"人格"的物种进化。
这场变革的本质,可以说是商业世界对人性需求的回归。那些率先完成人格化转型的品牌,最终会在用户心智里种下更坚固的情感印记。
作者:朱威
来源:『朱威商业思考』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