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上有两种特别的“土”:一种是鲁迅的闰土,另一种是巴黎世家的设计土。
从售价1w6的宜家风购物袋,到卡骆驰联名款洞洞高跟鞋,再到火遍全网的“姨妈裙”,以及走上潮流秀场的“披麻戴孝套装”……

巴黎世家,每一次出街,都是出丑,每一次出丑,都丑得让人过目难忘。
乞丐鞋的惨不忍睹,一分裤的惊世骇俗,还有无数奇葩至极的重大发明,都让人不得不尖叫:

这是奢侈品牌该有样子吗?这些玩意要卖好几万?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无数个疑问冒出来,串成了话题,话题形成了热点,最终火速出道。
02
如果我说,我懂巴黎世家的丑,你会不会觉得我装B?
先不着急反驳,听我说说其中的奥秘:反主流叙事。
曾经何时,我们的社会并没有美丑的标准,也没有价值的判断;一切都源自于本能,发乎内心。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构成,权威的训诫,共识的建立,崇高、和谐、明亮等正向审美成为主流,而扭曲、变态、灰暗等反向审美被判为非主流或下九流。
于是,主流的身居高位,非主流的被踩在脚下。在这种文化叙事下,出格和另类成为众矢之的,呈现出“卡西莫多式”的窘境。

巴黎世家,正是利用了这种“争议”,争议性设计比“美”更容易引发病毒传播,也更容易被骂上热搜。
然而,被大众所不接受,不又强化了品牌“不讨好任何人”的反叛精神嘛。这便是其中的奥秘。
03
Demna Gvasalia,中文翻译为:德姆纳。他从2015年至2025年间,一直是巴黎世家的艺术总监。

而在3月14日,德姆纳被调任母公司下的古驰,企图挽救古驰同年下滑24%的颓势。
德姆纳,这个极具争议的设计师,出生于原苏联的格鲁吉亚。1991年苏联解体,他才随家人移居德国,过上了东漂的生活。
德姆纳的设计自带一种“杂交感”:
他擅长将垃圾摇滚、哥特美学、非主流叙事这些亚文化元素改造为奢侈符号,比如脏脏鞋、宜家同款购物袋,以及更多匪夷所思的设计。
荒诞设计的背后,既有反主流叙事,更具痛苦美学的质感。
这些争议性设计,让巴黎世家充满戏谑感,也吸引了很多年轻富人。
在核心消费者那里,大众不理解反倒成为了时尚,所有不理解那有怎样?这其中包含了多年前的某种QQ文学所表达的态度:
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消费动机,正是如此。
04
奢侈品背后,必带一种消费逻辑:炫耀。
但是如何炫耀,又不让人反感?互联网文化,短视频病毒,带来了一种新的方式,即文化冲突。
洞悉互联网上那些爆火的网红,无一不是利用冲突来作妖。现实扭曲、虚拟抽象,到处充斥着不适感。

因为不适感,才具有话题性,话题性才能掀起流量,而流量背后就是钱。
巴黎世家的抽象,并非随意涂抹,而是以极强的知识体系,如解构主义、反直觉设计等,完成自己的品牌话术,来筛选自己的客群。
消费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所有人都在其中。
当群体对于巴黎世家的骂声越高,购买巴黎世家的人群便会越爽,因为被看见、被讨论、被争论,正是他们想要的效果。
暗含了一种抽象的凡尔赛主义。
05
希区柯克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偷窥癖,一种是暴露狂。

有人喜欢觊觎别人的隐私,有人喜欢暴露自己的态度,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充斥着拜物主义的说教。
一切都是消费,不是吗?当你看懂了巴黎世家的丑,也一定会看懂苹果手机的美;当你识别了擦边主义的痒,也便读懂了奢侈品牌的贵。
人在其中,我在其中,一切都有迹可循,一切也都是密码。
对于市场营销者言,编织的价值,永远大于事物本身的样子。
消费时代,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