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争夺战,是双重维度的
在消费者心智资源日益稀缺的商业战场,功能价值与情感价值的战略配比构成了品牌定位的底层密码。是功能价值重要?还是情感价值重要?有个做饮品新品牌的老板给我说,他的新品牌,要从情感上突围,不讲功效,只讲情感,提供情绪价值,要在精神层面击穿消费者。这是一种错误品牌认知;不要学现在的耐克、可口可乐等品牌在讲情感情绪和精神;这是因为品牌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品牌的资产积累和品牌的认知度不同;对新品牌来说,是要能快速的被市场知道并认可。

品牌在不同发展阶段,目标和诉求不同;要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品牌理性诉求与感性共鸣间构建动态平衡。
一、市场导入期:功能尖刀破冰生存困局
1、功能定位的生存法则
初创品牌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建立差异化的存在证明。此时消费者对新品牌的认知成本最高,唯有通过可感知、可验证的功能价值突破心智防线。特劳特说过:"在信息爆炸时代,消费者只能接收与其已知信息相关联的新信号。"这就要求功能定位必须构建在既有认知基模之上,通过"嫁接式创新"降低教育成本。
2、元气森林的破冰实践
2016年切入饮料红海时,元气森林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需突破可口可乐、农夫山泉的渠道封锁,另一方面要解决无糖饮料"口感差"的固有认知。品牌团队从功能上通过三重策略完成破局:

(1)认知嫁接:将赤藓糖醇技术具象为"0糖0脂0卡"的显性标签,借力健康饮食的全民共识.
(2)感官实证:在711便利店设置"盲测挑战",用味觉体验颠覆"无糖=难喝"的刻板印象。
(3)场景绑定:聚焦健身场景进行精准渗透,将产品功能与自律生活方式强关联。

这种"技术专利+认知改造+场景占领"的组合拳,使品牌在18个月内实现10亿元销售额,验证了功能价值在生存阶段的决定性作用。
3、功能陷阱的规避策略
过度功能化可能引发两个风险:技术术语堆砌造成的认知混乱,以及功能同质化导致的定位模糊。小熊电器在早期推广"养生壶"时,曾陷入"316不锈钢+英国温控器"的技术参数竞赛,后调整为"办公室养生大师"的场景化定位,用"煮银耳不出胶包退"的承诺重构功能认知,实现月销突破20万台。
二、快速成长期:情感赋能构筑竞争壁垒
1、双轮驱动的必要性
当品牌完成初步市场渗透(通常市占率达5%-15%),单纯功能优势面临边际效益递减。此时需要注入情感价值以提升溢价空间和用户粘性。神经营销学研究显示,当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情感依恋时,价格敏感度下降40%,推荐意愿提升65%。
2、华为终端的升维路径
2015年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突破1亿台后,遭遇品牌升级瓶颈:技术参数难以支撑高端化诉求。其采取的情感赋能策略呈现清晰的阶梯性:
(1)专业背书(2016):联合徕卡打造影像专家形象,用"手机中的单反"构建技术信仰。
(2)价值共鸣(2017):《Dream It Possible》品牌短片将产品性能转化为追逐梦想的情感隐喻。
(3)文化认同(2019):"鸿蒙系统+昆仑玻璃"的技术叙事升华为东方智慧对抗科技霸权的精神图腾。

这种"技术具象化-情感符号化-价值崇高化"的演进,助力华为手机ASP(平均售价)从2015年的306美元提升至2020年的557美元,实现从功能机到高端符号的质变。
3、情感渗透的节奏把控
过早启动情感建设可能稀释功能认知,过晚则易陷入价格战泥潭。理想汽车在2020年推出增程式技术时,选择先通过"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的功能教育建立技术公信力,待月交付破万后,才启动"创造移动的家"的情感叙事,这种"先理后情"的节奏使其在新能源市场保持28%的毛利率。
三、成熟稳定期:情感资产沉淀品牌壁垒
1、情感资产的复利效应
进入成熟期的品牌,其竞争优势逐渐从产品功能转向情感记忆的累积。研究证实,当消费者与品牌建立情感连接后,购买决策中前额叶皮层的理性评估活跃度降低40%,而边缘系统的情感反应提升55%。
2、李宁的涅槃重生
2012年的库存危机暴露了李宁品牌的情感断层:试图用"90后李宁"强行年轻化,反而丧失了核心客群的文化认同。其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纽约时装周:
(1)文化唤醒:将1984年奥运领奖服复刻为"中国李宁"系列,激活集体记忆。
(2)符号重构:汉字LOGO与复古运动风结合,创造新国潮视觉语。
(3)圈层渗透:通过《这就是街舞》等综艺绑定青年亚文化,完成从运动装备到文化自信载体的蜕变。

这种"怀旧元素+当代审美+亚文化赋能"的情感策略,使品牌毛利率从2017年的47.1%提升至2021年的53%,股价三年上涨超400%。
3、情感运营的风险管控
情感定位需要持续的内容灌溉,否则可能退化为空洞口号。江小白在2019年遭遇增长瓶颈,核心症结在于UGC文案的新鲜度衰减。其通过"味道进化论+情景饮场"战略,将表达瓶升级为"酒+菜"场景解决方案,用"重庆火锅最佳搭档"的具象体验重塑情感连接,使2021年营收恢复两位数增长。
四、变革突破期:价值重构开辟第二曲线
1、颠覆性创新的双重挑战
当行业发生范式变革时,领导品牌面临"创新者窘境":既需维护现有情感资产,又要突破认知边界。此时的价值重构需要创造"熟悉的陌生感"——在延续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拓展新维度。
2、安踏的多品牌协同

面对运动休闲化趋势,安踏采取"主品牌情感升级+新品牌功能突破"的双轨策略:
(1)情感升维:将FILA打造为"高端运动时尚"符号,通过米兰时装周发布重塑品牌调性
(2)功能破界:收购Amer Sports获取始祖鸟、Salomon等专业品牌,构建"从城市到山野"的全场景覆盖
(3)价值融合:用冬奥营销将安踏科技(氮科技中底)与冠军故事结合,实现功能性到民族自豪感的跃迁
这种"情感-功能"的矩阵式布局,使集团2022年营收突破500亿元,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市场第二。
五、数字时代的价值平衡新范式
直播电商与私域流量正在重塑价值传递路径。薇诺娜的"科学理性+情感陪伴"模型具有启示意义:
(1)功能可视化:在直播间用VISIA皮肤检测仪实时展示产品功效。
(2)情感场景化:私域社群中皮肤科医生与用户共建"敏感肌修复日记"。
(3)价值仪式化:将产品开箱设计为"肌肤健康管理启动仪式"。
这种"专业信任+情感归属+行为强化"的闭环,推动品牌复购率达65%,客单价超过国际大牌。
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是动态平衡的艺术。
从元气森林的功能破冰到李宁的情感涅槃,中国品牌的进化轨迹印证了定位理论的动态本质:功能价值构建生存底线,情感价值决定发展上限。

在VUCA时代(乌卡时代:易变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成功的品牌如同高空走钢丝的艺术家,既要通过功能创新保持根基稳定,又要借助情感共鸣实现价值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