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公司披露财报显示,在2024年,蒙牛营收886.748亿元,同比下滑10.1%;归母净利润1.045亿元,同比下滑97.8%。
在2024年下半年,蒙牛营收440亿元,同比下滑7.4%;净亏损23.4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状态。

蒙牛销售下滑背后是,行业性收缩。
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7%。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乳协)相关数据显示,乳制品生产企业亦面临巨大压力,为应对原料乳过剩,企业大量生产工业乳粉,库存激增。目前每销售一吨乳粉亏损1万-2万元。
而蒙牛面临的特殊情况是,还要为过去的扩张买单。
2024年,蒙牛对贝拉米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综合影响达到39.814亿元,对现代牧业的商誉减值与亏损影响达到3.487亿元。
受此拖累,蒙牛利润暴跌九成。

乳企巨头蒙牛正在进行一场 “刮骨疗毒” 式的战略调整。
去年此时,乳企巨头蒙牛完成了一场权力交接:执掌公司8年的卢敏放卸任总裁,高飞接任成蒙牛第六代掌门人。
3月26日晚间,上任一周年的高飞交出执掌公司的首份财报。蒙牛乳业(下称“蒙牛”)2024年营收886.75亿元,同比下降10.1%;股东应占利润仅为1.05亿元,与上年的48.09亿元相比暴跌97.8%。
核心业务板块全线承压
高飞是蒙牛“老将”,作为公司第77号员工,一线销售出身的高飞曾主导特仑苏大单品的成功,但他接任总裁时,蒙牛面临的市场环境又与“特仑苏时期”截然不同。
高飞刚接手时蒙牛离千亿营收仅一步之遥,却也面临乳制品行业近年最艰难的时刻,消费需求低迷、商超折扣常态化,乳企业绩普遍承压。
在此背景下,他实施一系列降本增效举措,并以“再造一个新蒙牛”为目标,提出“一体两翼”战略。
所谓“一体”,是指保证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液态奶、奶粉、冰品、奶酪等版块运行;“两翼”则是将创新业务与国际化拓展作为新增长方向。
从实施结果来看,2024年公司行政费用同比减少10.8%;销售费用减少8.3%,销售费用率有所优化。但经营上难逃行业周期影响,公司核心业务全线承压——液态奶、冰淇淋、奶酪、奶粉四大业务营收全线下滑,并且除了奶酪业务同比微降外,其余三个板块营收下滑幅度均在10%以上。

制表:水芙蓉
原奶产量十年间增长37.27%,而需求这一侧却已“消费不动了”。不光是蒙牛,2024年前三季度,伊利、三元、光明都有10%上下的收入缩水。
一方面是因为奶制品,尤其是液态奶作为目前消费中偏刚需的产品,其需求是随着城镇化发展、消费力提升一步步走高的。另一方面,蒙牛和伊利合计已经占到超过50%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常温奶品类,二者合计市占率可达80%,就更难跳出行业的周期规律。
也正因如此,蒙牛和伊利才会有增长焦虑。
蒙牛到处收购,也是为了培植起第二增长曲线,收购雅士利、贝拉米都是为了发展奶粉业务,曾收购后又卖出的君乐宝在奶粉和酸奶行业都有一席之地,收购妙可蓝多是为了发展奶酪制品。蒙牛一直在做新增长点的探索。
物极必反。
原奶价格持续下行,上游中小牧场亏损、退出成常态,据统计,2024年奶牛养殖亏损面超过80%,整体,奶牛的存栏量也减少了4.5%。也有媒体报道,目前牧场活牛的收购价格正在上升,从20元/公斤,上涨至26元/公斤。
随着供给侧的出清与提振消费的各种政策落地,原奶上游会实现供需再平衡,有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多个行业人士以及机构都预计,今年下半年,乳业可能迎来困境反转。
预期本轮周期见底,是多家机构不将利润暴跌97.8%当利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营收下滑
客观上,乳业需求收缩早已深入行业。
有蒙牛经销商告诉记者,就算在春节旺季,走亲访友提着牛奶的需求仍在降低。而蒙牛经销商们,还面临的问题是,窜货严重。“有时候进价比拼多多售价还高,我们不知道怎么做生意。”有经销商称。
由此,经销商们的进货意愿明显下滑。
这也影响了蒙牛的销售。
在2024年,蒙牛液态奶/冰激凌/奶粉/奶酪及其他收入为730.7/51.8/33.2/71.1亿元,同比下滑10.6%/下滑13.7%/下滑5.9%/增长5.8%。
“2024年原奶价格和需求下行给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带来很大去库存和喷粉压力。”蒙牛总裁高飞在业绩会上解释,他于2024年3月接任这一职位,这也是高飞上任后的首份年报发布。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竞争也在加剧,且蒙牛明显落了下风。
以高毛利的婴配粉业务为例,在2024年,达能市场份额显著增长。“我们对超高端的爱他美领熠系列表现特别满意。”达能称。
菲仕兰2024年财报显示,其核心婴配粉品牌美素佳儿2024年在中国市场保持双位数增长。这带动了菲仕兰专业营养业务集团收入增加6%至12.2亿欧元,运营利润增加16.4%至2.3亿欧元。
雀巢中国也透露,2024年中国婴配粉业务实现高个位数增长。其中,曾连续下滑的惠氏启赋业务更恢复增长,婴配粉业务成为中国大区业绩增长最大贡献者。
2024年上半年,飞鹤营收100.9亿元,同比增长3.7%;归母净利润18.8 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超高端产品实现收入71.4亿元,同比增长19.6%,主要得益于星飞帆系列增长带动。
回到蒙牛,其奶粉业务则同比下滑5.9%。
综合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 江苏新闻、国际金融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