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安慕希
代理商:众拓营销
从春晚“赛博秧歌”,到“起猛了,看见人类开始模仿机器人了”,再到北京五道口街道“老小孩上岗”......
2025开年短短3个月,科技浪潮正以魔幻现实主义姿态席卷生活。
就在全民沉迷“机器人演我上班状态” “deepseek算命比星座准”的科技狂欢时,安慕希却悄悄干了一件大事——联手宇树科技,让春晚顶流H1机器人与G1机器人化身新品 “代演人”,以#起猛了偶遇春晚机器人上班了#的魔性话题刷屏全网。
总结此次跨界“三宗最”,不得不服气:
最敢玩:快消品牌首次撬动科技顶流 IP
最会演:让机器人飙演技解锁职场情绪密码
最会传:H1 机器人定制动作引爆全网二创
这场看似 “无厘头” 的跨界合作,实则暗藏安慕希对科技热点与社会情绪的精准拿捏 —— 用 “演” 打通人机边界,将新品黄桃燕麦爆珠酸奶的 “爆好喝” 卖点,植入一场全民玩梗狂欢。
首个快消 × 科技标杆联动,这对CP够“硬核”
在流量焦虑蔓延的当下,安慕希的破局思路堪称大胆——绕开明星红人的内卷,另辟蹊径奔向科技赛道。
宇树科技的H1和G1机器人,本就是春晚后全民热议的顶流IP,但未曾与品牌有过跨界联动。
为什么是安慕希和众拓做到了?
起因还是年三十当晚看到《秧bot》机器人表演,大家边刷热搜边“暗暗立誓” —— 这波热点必须抓住!
团队当天就开始“谋划”,快速和品牌达成让H1和G1从春晚舞台转岗酸奶货架,把“首个快消×科技顶流”的CP“焊死”的共识,帮助品牌在营销占位上拉开段位。
然而,抢占顶流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科技“说人话” “为品牌说话”,且“用户记得住”,才是关键。
我们的讨巧操作在于——没有把机器人当作冷冰冰的科技展品。与其用科技讲宏大叙事,不如让它成为年轻人的情绪载体、赛博嘴替。
当全民沉迷于 “机器人演我上班状态” 的自嘲、全网博主用卡顿机械舞反向演绎机器人时,我们提炼了热点核心:“年轻人哪是想看机器人,是想看赛博世界也要打工的乐子呀!”
我们从“机器人演我上班”的一小条弹幕里,挖出了当代社畜的终极诉求,让机器人的“社畜式营业”,精准迎合全网情绪。
更绝的是,安慕希将机器人 “演” 的属性与产品卖点深度绑定,用「摇6秒」定制动作,让科技产品成功转化为了可互动、可玩梗的营销符号。
不过,要让科技顶流真正为品牌所用,光有创意野心远远不够,更考验执行团队对资源盘点、技术逻辑与营销痛点的缝合能力。
据说以下是来自项目沟通的真实对话:
“来看看机械臂摇酸奶瓶的动作测试~”
“不够魔性!再快”
“再来看看第二版~”
“不够!再快!”
“再来看看第三版...”
“再快!要像这个表情包一样快!”
*研发已退出群聊
我们这支白天催研发改程序、晚上剪鬼畜视频的“赛博民工”天团,经过夜以继日地”PUA“,终于成功解锁了宇树科技H1机器人的广告片首秀,特殊定制捆绑产品卖点的“摇一摇”动作程序,也让科技力成了用户可感知的消费语言。
从整活预热到全网玩梗,把机器人“演”成爆款符号?
当科技顶流与酸奶品牌的CP组合站稳高格局位后,安慕希的下一步,是让这场跨界彻底“活”起来。
抢占赛道是战略制胜,那么将机器人“演”成爆款符号,便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传播游击战——用“人机身份转换”制造冲突感,用“野生悬念”撬动自来水流量。
这场战役的起点,藏在杭州某商超的货架旁。当穿着围裙的H1机器人用机械臂递出黄桃燕麦爆珠酸奶,并跳起卡顿却魔性的“摇摇舞”时,路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机器人好酷”,而是“这Bot打工也太拼了吧”。
这些未经官方认证的“野生营业”片段,被包装成UGC视角的偶遇视频,在各大平台悄然发酵。
紧接着,H1的“打工宇宙”不断扩张:西湖边的赏花游客撞见它举着酸奶当导游,CBD的上班族围观G1在休息区“摸鱼”喝酸奶。这些看似随机的事件,实则是品牌预埋的“钩子”。
线下商超
公园摸鱼
景区做导游
公园跑步
随着#起猛了偶遇春晚机器人上班了#冲上热搜,安慕希商超邀请机器人演绎导购员的素材开始扩散传播。当“安慕希把春晚机器人抓来打黑工” “安慕希给Bot付演出费”网友调侃频出时,一场全民玩梗的戏码已拉开帷幕。
安慕希顺势迅速接梗,发布《机器人演绎爆好喝测试》广告视频,正式官宣H1机器人从“临时工”转为“代演人”,并同步推出 “爆好喝” 产品力海报,形成 “埋梗 -接梗 - 造梗” 的完整闭环。
从”借势热点“到”再造热梗“,我们的每一步都暗藏设计巧思,从消费者视角挖梗,再引导用户主动发生参与,从而让用户以为自己是推动这场游戏的一环。当网友戏称“安慕希还真给赛博老铁转正了”时,品牌早已在全民讨论中完成了心智占领。
内容造浪有一手,从“机器打工”到“全民演技Battle”
如果说安慕希的传播链路是场“精密编程”,那么内容创意就是代码中让人上瘾的彩蛋。
当H1和G1机器人首次同框出现在广告片《机器人演绎爆好喝测试》中时,科技与娱乐的化学反应已然拉满——导演举着酸奶瓶对H1、G1喊“Action”的瞬间,这场“bot飙戏”就注定要破圈。
镜头里,在导演为 “如何演绎酸奶爆好喝” 抓耳挠腮时,让机器人扫描产品信息的无心之举,触发了H1与G1的“抢戏”。
它们进入深度思考模式,用机械臂摇晃酸奶瓶的精确6秒动作,把产品利益点翻译成视觉符号;用手舞足蹈、负重小跑,花式演绎 “好喝到上头”,给“爆好喝”口感盖上认证。


这些充满机械感与喜剧效果的画面,不仅强化了“酸奶加爆珠,好喝不用演”的产品卖点,也让网友在会心一笑间把它们转化为手机里疯传的表情包和鬼畜素材。

另一个点燃传播引线的关键,是安慕希对用户“戏精体质”的精准拿捏。
这位以 “机器人拟人化” 在春节爆火出圈的达人,复刻了安慕希“代演人”的经典动作,并用机械音解说:“检测到黄桃爆珠,启动好喝程序!” 视频,光是视频号就迅速获得100万+播放、10万+点赞,带动“Bot 都说爆好喝”裂变热潮,朋友圈瞬间刷屏。
紧接着,我们又推动了一场“和机器人拼演技”的UGC狂欢:大学生在宿舍模仿G1负重跑,有人用卡顿动作演绎 “好喝到颤抖”,有人用机械臂玩具复刻广告片......


这场从“机器打工”到“全民演技Battle”的狂欢,最终在安慕希的“开放式命题”中达成闭环。品牌没有用硬广轰炸用户,而是抛出“如果机器人能喝酸奶会怎样”的脑洞,任网友自由发挥。
当技术顶流变成用户手中的创意积木,安慕希要做的,只是给每个“戏精”递上一瓶黄桃爆珠酸奶。
写在最后
复盘这场跨界狂飙,我们相信最让同行挠头的不是“顶流机器人从哪找”,而是“凭什么安慕希能让Bot打工还自带热搜体质”!作为这场跨界的关键推手,我们也进行了复盘思考,着力点与破局项在于:
其一,跨界适配度,绝不是“顶流+顶流”的粗暴叠加。众拓的解题思路很明确:安慕希需要的不只是宇树机器人的流量光环,而是如何将技术符号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情绪钩子”。
其二,热点洞察力,是预判情绪而非追逐流量。当全网沉迷“机器人演我上班”的自嘲时,我们捕捉到的不是单纯的玩梗热潮,而是年轻人借AI解构现实压力的深层需求。这种从技术热点中萃取人性化洞察的能力,让传播不止于“破圈”,更直抵“共情”。
其三,资源执行力,是让技术顶流甘愿“打工”的狠招。从说服宇树特批H1首次商业合作,到开发“摇一摇”小程序绑定产品卖点,团队始终在寻找科技力与消费场景的“最大公约数”。这些动作看似轻巧,实则需打通宇树的技术接口、平衡品牌调性与娱乐化表达,其难度可见一斑。
或许,未来的营销较量不再是资源堆砌,这届消费者早就不吃硬塞安利那套了,不如一起走走新的路子——比谁更懂“用科技讲人话”,更懂抓热点,把高冷技术转化为传递品牌价值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