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什么是营销的底层逻辑”,于是写了一条回答,结果前几天去看,没想到已近20000阅读,近1000收藏(点文末“阅读原文”直达)。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棒的提问!然而随着各行各业内卷的加剧,企业经营者们的心态日趋浮躁,很多人似乎越来越容易沉迷于奇技淫巧的“营销技能”,而对这类基础问题越来越缺乏关注了!
在科研等任何领域,想要像DeepSeek那样获得突破性表现,我们就必须倾注时间进行基础研究,因此在我看来,了解营销的底层逻辑,避免盲人摸象式的碎片化理解,恰恰是我们能否在AI时代真正做好营销,取得经营突破的关键所在!因此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什么是营销底层逻辑”这个问题的浅显理解!
—— 以下正文 ——
为了更好地说明“什么是营销的底层逻辑”,我们首先需要从“营销的本质”切入,然后才好基于营销的本质,来延展营销的底层逻辑。
那么,营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追根溯源,让我们先从宏观视角,来梳理一下东西方看待营销的思维差异,而要做到这一点,又需要先来说说在探索事物规律方面,东西方文化的相似与不同:
以英文单词“Universe”(宇宙)为例,从词根上推敲,这个单词其实由两部分组成,其中“uni”表示“一”,例如大家熟悉的“unique”(唯一的),就含有这个词根;而“vers”代表“转”、“转变”,比如我们的老本行“做广告”(Advertise),其实就是要“把顾客的注意力给转过来”。
由此看来,“Universe”的意思似乎就是“基于一而运转变化”,这就与中国文化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映成趣,非常接近了。
然而尽管对宇宙运行,看起来有着相近的理解,不过在探索事物的具体方式上,东西方文化好像又走上了不同方向:其中西方文化更在意“vers”,更乐于研究事物运转、变化的部分;而东方文化则更看重“uni”,更重视对“一”,对事物本质、本源的探究。
这种文化差异,曾被学界总结认为,西方文化更重视“演绎法”,习惯于将事物不断细分。例如把物质分为分子、原子;把人体分为器官、细胞,一层层向下研究。
而东方文化则更看重“归纳法”,习惯于一层层往上,从总体上提炼事物本质,把握问题要领。例如认为读书要抓“中心思想”,而不能纠结“细枝末节”,治病要把人体视为整体,看到症状下的根源,而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等等。
回到探索营销上,我的一个小小感慨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似乎一直都是在用西方营销理论,透过“演绎法”来理解营销,大家将“营销”细分再细分,催生出了无数热门概念,却很少想到要用东方的“归纳法”,来对营销的本质加以概括。
举例来说,在演绎法视角下,由于我们更热衷于“变化”而非“不变”,这就使得信息大爆炸时代的营销人,也纷纷变身手游中的“贪食蛇”,努力要将悬浮在身边的新信息、新概念囫囵吞下。然而与每天都要应付的海量信息相比,大家的工作效率却没有显著提升,甚至越来越多从业者迷失在了“多则惑”的信息汪洋之中。
对于营销,几年前,我在威廉·科恩的《跟德鲁克学营销》一书中,读到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营销思想的发展并不一定始于西方,因此,在其它地方也可以发现重要的营销思想,而且在研究营销思想的发展历程时,不能忽略亚洲。”
这个观点让我深受触动,在我看来,中国文化里强调化繁为简,关注事物本质的“归纳法”,或许恰恰是今日之营销实践迫切需要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全球的营销从业者,其实都需要更加关注中国文化;而中国的营销从业者,则更应该具有文化自信。
那么说了这么多,如果要用东方“归纳法”的思维方式来概括的话,营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虽然现在一提到营销,很多人就会优先想到传播推广,认为这就是营销。也有人从“4P”出发,会想到产品、渠道、定价、促销,能够意识到营销是包含着这些的整体。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上述所有这些,都只是“vers”,是不断转变着的,不同阶段的工作而已,而唯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uni”,那个作为本源的“一”,是你要为用户创造的价值!
因此,如果要用“归纳法”来概括营销本质,我认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应该就是——“价值”。说一千道一万,营销始终摆脱不了“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个基本命题。
简简单单“价值”二字,为什么反而不易被看清呢?这是因为“营销”从来不是一个单一学科,它背后有着复杂的知识谱系。
具体来说,从20世纪初至今,这不短不长的100多年里,以市场营销从萌生到发展的大致脉络来看,在我看来,这门学科是由以大卫·奥格威为代表的广告学;以菲利普·科特勒为代表的管理学;以艾·里斯为代表的心理学;以道格拉斯·霍尔特为代表的文化学;和以肖恩·埃利斯为代表的信息学,所交融孕育的一门交叉学科。
不过不管怎么说,“价值”都是这五大学科所共同反映着的营销本质(如上图)。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依次分析一下:
- 首先,从广告学角度来看,无论是理性的产品功能价值,还是感性的品牌文化价值,广告始终是对特定“价值”的表现与传播,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 其次,从管理学视角来看,什么是营销呢?营销其实就是要对企业创造、传递、传播、交付价值的全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 再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价值”与“心理”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就在于,我们只有充分理解用户心理,基于用户心智规律来做事,才能让用户更好地认知产品(品牌)价值。
- 接下来,从文化学视角来看,该学派启发了我们,营销从业者看待“价值”的眼光必须更加完整,不能局限在功能价值层面,还应该格外重视发掘品牌的文化价值。
- 最后,从信息学角度看,大家之所以要对AI等新技术、全新的信息交互方式保持敏感,其实正是为了借助它们,来实现更高效的价值传递与传播。
通过上述分析大家不难看出,不论基于哪个营销学派的立场,营销都离不开“价值”这个根基。可以说,营销就是基于“价值”这个“uni”(一),而不断运转着的“universe”(小宇宙)。
营销的本质
看清了“价值”这个营销本质,我们也就找准了营销的源头,接下来,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来讨论营销的底层逻辑了。
继续沿着中国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脉络,如果说归纳出“价值”这个本质(营销-价值),对应了“道生一”的话,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一生二”,也就是从“价值”当中,进一步衍生出营销“二元”的问题了。
什么是营销的“二元”呢?
那就是基于“价值”这个“一”,我们不难发现,营销工作其实存在着两大工作单元:
- 为用户创造出价值(没有价值的“营销”注定是“耍流氓”)
- 让用户认知到价值(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只创造出价值,却不能让用户认知到这种价值,进而选择你的产品,营销同样不能成功)。
概括来说,前者是“创造价值”,而后者是“创建认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营销二元”。
营销中的“一生二”
从“价值”这个“一”当中,细分出“创造价值”与“创建认知”,这就是“一生二”的变化。据此,营销可以用一个简单公式表述为:
营销=创造价值+创建认知。
现在请大家牢记这个公式,因为它将是我们接下来,进一步延展营销底层逻辑的根基。
(如果觉得不容易记,大家不妨结合“营销”二字这样理解:其中“营”是价值的营造与创造;“销”则是通过品牌认知的创建来促进销售。因此所谓“营销”,其实就是要基于你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而在用户心中创建认知,实现销售)。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来看,“创造价值”与“创建认知”就是营销的“阴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比如,如果脱离了创造价值,假设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顾客需求,那么无论后端的传播如何用力,都很难有良好的销售转化;而如果脱离了创建认知,不能让顾客意识到产品的价值所在,那么就算产品本身再优秀,恐怕也很难成为消费者的选择。
“营销=创造价值+创建认知”,在我看来有助于大家对营销建立起完整认知,这种完整意味着:
我们的眼中不能只有单点上的“用户洞察”、“产品”、“传播”、“运营”或者“销售”,而应该将营销理解为串联起这一切的,从为用户“创造价值”,到围绕着这种价值,而在用户心中“创建认知”的完整过程。营销就是这样一个围绕着价值的律动过程,营销就是这样一条“价值流”。
讨论完市场营销的“道生一”和“一生二”,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到最为关键的——“二生三”部分的探讨。
“二生三”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这将是我们彻底厘清营销底层逻辑,并向着实际工作过渡的关键一步。换言之,“二生三”将能够对营销工作给出一个具体的结构化指引,展现出营销的基本框架。
那什么是营销中的“二生三”呢?
营销中的“二生三”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由「创造价值」与「创建认知」,又各自细分出了三个营销实践环节。下面让我们来看具体的变化。
首先,由「创造价值」单元细分出三个环节:
1、价值发现:谈到为用户创造价值,我们首先得“发现”待创造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营销实践的第一步——探索品牌要去创造什么价值,直到创业者内心获得一个关于“品牌核心价值”的清晰发现。
如何做到呢?在这一步,大家首先需要通过内心聆听,结合自己的创业动机与“愿力”,用心打磨创业构想,深入思考自己“究竟要为什么人做什么”(这一步大体对应着“品牌定位”、“品牌战略设计”)。
2、价值洞察:那么,通过上述努力就能获得理想的“价值发现”,看清品牌的核心价值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除了“向内看”,我们还必须配合“向外看”:必须去直面目标市场,开展用户洞察,只有这样,才能对用户需求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的创业构想,也就是最初的价值发现得到印证或修正,从而获得更加成熟的价值发现。这就是营销实践的第二步——进行价值洞察(这一步大体对应市场调研、消费者洞察)。
3、价值表达:通过价值洞察,让价值发现得到修正、明确之后,现在,我们需要将这种价值呈现出来,让用户有机会体验到,这就是营销实践的第三步——进行价值表达了。
在这一步,品牌的名称、标识、口号、产品以及内容,都应该被视为价值表达的载体。在实践中,它们必须反映同一种价值,做到“用一个声音说话”(这一步大体对应到品牌命名、Logo设计、品牌口号、产品、内容等方面的工作)。
经过上述三个环节,基于价值洞察,取得价值发现,再形成价值表达,品牌「创造价值」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而接下来,营销也将由「创造价值」转向「创建认知」。下面,让我们再来关注「创建认知」单元细分出的三个营销执行环节:
4、价值交互:当品牌对“自我核心价值”有了具体的呈现、表达之后,此时,营销工作需要从“创造价值”迈向“创建认知”,围绕着如何让用户认知品牌价值,进而选择我们的品牌,我们首先需要与用户沟通,这就是营销的第四步——价值交互。
价值交互的工作包括:销售渠道、信息沟通渠道的搭建;增长策略的设计;传播推广;用户关系经营和私域流量等。简言之,所谓“交互”,就是通过与用户“打交道”来促进增长(这一步对应运营、传播、销售、增长)。
5、价值植入:与追求增长的价值交互环节不同,营销实践的第五步——“价值植入”所追求的,是努力提升品牌的“心智显著性”。这要求我们着眼长远,努力将品牌所代表的价值植根于用户心中,构建出清晰的品牌认知并加以维护(这一步对应品牌传播、品牌形象、公关传播等工作)。
6、价值交付:在完成上述工作后,营销工作并未完结,我们还必须高度关注用户体验,努力剔除企业经营活动中,任何有可能侵害到用户的行为,持续优化品牌价值;同时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变化,适时推动品牌创新自我核心价值,实现跨越周期,这就是“价值交付”环节的工作(这一步对应用户体验优化与品牌价值创新)。
作为营销实践的第六步,“价值交付”之所以属于「创建认知」单元的最后一环,是因为一个品牌向用户交付价值的表现(例如用户体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品牌认知。
总结来说,在「创建认知」这件事情上,价值交互、价值植入是用沟通、传播来建立认知,而价值交付则是通过提升用户体验,优化、净化品牌价值来巩固品牌认知。因此可见,「创建认知」就是由价值交互、价值植入和价值交付三个环节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现在将营销实践的这六个环节,及其含义依次列出:
- 价值发现——探索品牌核心价值。
- 价值洞察——开展用户洞察研究。
- 价值表达——呈现品牌核心价值。
- 价值交互——沟通传播运营增长。
- 价值植入——构建品牌价值认知。
- 价值交付——优化创新品牌价值。
再将这六环节共通的“价值”二字省略,就得到下图中,由笔者原创提出的洞察力营销方法论(又名SDi方法论)的结构图了。
洞察力营销方法论结构图
在该结构图中,营销六环节自下而上排列,体现了每个品牌的发展,都是这样一个自下而上的“生长”过程。
而下方和上方三环节,分别隶属于「创造价值」与「创建认知」这两大单元,因此我们用分列于左右的文字,来体现它们的不同。
SDi六环节与主要营销工作的对应关系
你可能会好奇,洞察力营销方法论的别名“SDi”是什么的缩写?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SDi”缩写自“Self-Discovery inception”,是“Self-Discovery”(自我发现)和“inception”(植入)的结合。
我们希望以此来呼应“营销二元”:其中“Self-Discovery”呼应「创造价值」,意在提醒品牌创建者通过对自我的探索发现,来决定要为用户创造何种价值;而“inception”则是受电影《盗梦空间》启发,用“植入”概念(将想法放入别人脑海),来呼应在用户心中「创建认知」。
洞察力营销方法论的结构图,其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中的“六爻(yáo)”结构(在易经中,“六爻”表现为或虚或实的六条横线)。用“六”来诠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是中国文化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那为什么不是五爻,或者七爻、八爻呢?
对此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在《易经杂说》中谈及,易经这种古老智慧意识到,事物发展本质上只有六个阶段,而如果说还有第七个阶段,那就是进入到新发展周期了。结合营销来看,其实就是走过了上述六环节的品牌,就需要再度审视用户需求变化,来更新品牌核心价值,迈入新发展循环了。
那么,灵感源于易经的这种六线结构,比其它视觉呈现方式好在哪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非常便于表现营销工作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帮助我们摆脱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狭隘思维。
举例来说,在用洞察力营销方法论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客户说,非常希望解决产品无法吸引年轻人,以及运营投入大,销售转化率低的问题。
这时候我们就会提醒客户注意,在这些“症状”之下,真正的“病因”会是什么?会不会是我们对年轻人的需求不够了解?或者运营与传播、沟通方式,并不符合顾客当前的生活方式呢?
从这里不难看出,想要推出吸引年轻人的产品(表达层),提升销售转化率(交互层),我们就不能只关注这两个层面本身,还必须向下寻求“洞察”的支撑。应该通过洞察研究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优化产品与运营(如上图所示)。
在打磨洞察力营销方法论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想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古训,其实进行营销实践,同样需要先在心中建立起营销的基本框架,然后再去兼收并蓄,才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所以在AI时代,作为对商业与营销的一份人文思考,洞察力营销方法论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将“洞察驱动商业与营销”作为根本,然后再来对西方的营销理论加以有针对性的吸收、借鉴。
至此,关于营销底层逻辑与内在结构,借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脉络,我们就基本上讨论完了。你可能会说,不对啊,不是还有一个“三生万物”的小尾巴吗?
其实,就像易经“六爻”用上下两个“三”的变化,诠释着这个复杂世界一样,在SDi结构图的上、下两个“三”当中,也蕴藏着创新营销的无限可能,这不就是“三生万物”了吗?
最后,让我们用上图来将这次梳理简要概括为:
第一步:归纳出“价值”这一营销本质(道生一)
第二步:从“价值”中细分出“创造价值”与“创建认知”的“营销二元”(一生二)
第三步:从营销二元中继续细分出两个“三”——“发现”、“洞察”、“表达”和“交互”、“植入”、“交付”,这六个营销实践的落地环节(二生三)。
至此,我们就对营销底层逻辑进行了归纳,同时得到了一个基于中国文化,可用于指导企业经营的洞察力营销方法论了。
————
本回答大部分内容,摘自宇见新书《洞察力2.0:驱动营销新增长》,本书基于洞察力营销方法论(SDi),深入讲解了一整套以洞察驱动品牌增长的方法,是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创新营销手册和洞察操作指南。
——延伸阅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上边的内容,以及洞察力营销方法论,下面提供一些初次接触该方法论时,同学们经常会提到的疑问,以便大家了解:
问题一:洞察力营销方法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我们会将“洞察”视为驱动商业的核心,所以这套方法论的中心思想特别简单,就是“以洞察驱动品牌创新增长”,倡导企业践行“洞察力营销”(基于消费者洞察的创新营销)!
问题二:在洞察力营销方法论中,“发现”与“洞察”有什么区别?
答:“发现”是指品牌决策者,意识到品牌要去创造何种价值,而“洞察”则是帮助决策者获得这个“发现”的过程。简单来说,“洞察”是手段,而“发现”是目的,通过“洞察”获得“发现”,这就是两者的基本关系。
问题三:在洞察力营销方法论中,进行用户洞察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答:洞察力营销方法论提出了“ABCNP-五维洞察法”(详见《洞察力2.0》),将用户洞察细分为“用户属性洞察”、“用户行为洞察”、“用户认知洞察”、“用户需求洞察”和“用户心理机制洞察”五个维度:
洞察力营销方法论——五维洞察法
A-属性洞察(Attribute)
该维度是要帮助品牌看清现有用户,或目标群体的相关属性,这些属性大体包括:
- 人口指标(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
- 业务指标(用户购买产品、服务的金额、频次等)
- 需求指标(用户对产品、服务的在意因素、消费态度等)
- 生活方式指标(用户的兴趣爱好、娱乐方式等)
B-行为洞察(Behavior)
行为洞察的重点是用户的产品购买和使用行为,据此,《洞察力2.0》为大家总结过一个“碰找问试;买用传诉”的八字诀公式,建议大家对照研究本行业的用户行为。在此基础上,洞察力营销方法论还细分出了一系列研究角度,包括媒介行为研究、产品困惑研究、决策机制分析、用户口碑研究等。
C-认知洞察(Cognition)
成功的管理者都深谙一个道理,在经营中,只有顺应用户认知,经营才更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研究用户对特定品类、品牌的认知。实践中,大家需要把握好两个“既……又……”:第一是既要关注品类(品牌)的正面认知,又要关注其负面认知;第二是既要关注用户的理性认知,又要关注其感性认知。
N-需求洞察(Need)
洞察力营销方法论认为用户需求洞察应该从功能和文化两方面展开。
其中功能需求洞察的主要方法包括:
- 消费趋势研究
- 用户痛点研究
- 消费阻碍分析
- 专业级用户洞察
- 非常规产品使用行为研究
- 生活场景研究
文化需求洞察的主要方法包括:
- 品牌原型研究
- 文化热点研究
- 生活困扰研究
- 亚文化研究
P-心理机制洞察(Psychology)
在这个维度,洞察力营销方法论为大家梳理了“社会认同”、“信仰权威”、“近因效应”、“依赖重复”、“扭曲熟悉”、“锚定效应”、“确认偏见”、“相似优先”等用户心智规律,以及对应的营销策略。
问题四:在洞察力营销方法论中,“交互”与“植入”有什么区别?
答:“交互”是与用户沟通、打交道,“植入”是在用户心中构建品牌认知。用大家熟悉的“品效合一”来说:“交互”的目标是“效”,而“植入”的目标是“品”。
在营销实践中,脱离了“品”的“效”难以持久,脱离了“效”的“品”华而不实。从“品效合一”的角度看,“交互”与“植入”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
问题五:能用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洞察力方法论的实际操作吗?
答:说一个近年来观察到的意大利定制家具品牌,针对的是中国一线城市的高端客户。该品牌早期的价值发现,是要满足客户高度个性化、品质化的家装需求;在感性价值层面,塑造的是一种“享受尊贵人生”的品牌文化。
不过近年来趋于疲弱的业绩,也不禁让公司高管对品牌核心价值产生了怀疑,这就需要通过洞察来寻找答案了。
消费者洞察让该品牌意识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高端客户越来越期待“所见即所得”,而对动辄要等上数月的定制家具逐渐失去了耐心;同时她们的审美情趣,也与那种繁复奢华的欧式风格渐行渐远,而体现出了崇尚简洁与多元的趋势。
这些产品端的态度转变,如果从更高一层的感性需求角度来分析,则很容易发现,新生代顾客与那种“老态龙钟”的,“享受尊贵人生”的品牌文化,早已产生了严重的情感疏离。现在这些洞察,就能为该品牌的升级指引方向了。
如图所示,现在假设,该品牌在消费者洞察的基础上,获得了全新的价值发现,重新定义了品牌核心价值(洞察-发现,图中A步骤),那接下来,就需要在每一个营销层面,基于全新的“发现”来进行升级了(图中B步骤)。具体举措可能包括:
优化标识设计与门店形象,提出更符合顾客感性诉求的品牌口号,推出风格简洁的产品(表达层);进军电商,优化沟通、推广策略(交互层);开展一系列主题传播,刷新顾客认知(植入层);以及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例如提升入户安装人员的专业素养等等(交付层)。
总结来说,无论在哪个行业创业,也无论创业规模大小,开展有针对性的消费者洞察,总是我们获得品牌“价值发现”,进而在经营中做对事的前提。所以说营销的本质是价值,而核心驱动力则是洞察。
——————
宇见是洞察力营销的倡导者,洞察力营销方法论(SDi)的提出者,《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洞察力2.0:驱动营销新增长》作者。洞察力营销,由消费者洞察驱动的创新营销(Insight Powered Marketing)。
![什么是营销的底层逻辑? 什么是营销的底层逻辑?](https://cdn.ganhuoku.cn/ganhuoku-cn/2024/09/202409060611404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