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营销系列推文
本系列文章是对我提出的「增量增长大模型」进行详细拆解,包括对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定义与辨析,并对场景营销的基本逻辑和方法论进行解读。
争取每篇推文都做到短小精悍,逻辑自洽,案例生动,引人思考。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_^
(这段话排版时忘记删掉了,抱歉)——这篇文章是重写《创造增量 | 营销人天天挂在嘴边的场景到底是什么?》一文,重新阐述我对“场景”的理解和定义,理解场景营销,推荐以这篇文章为准。
我见过的每家企业,在经营中都强调用户为中心,要求用户至上、一切从消费者出发,注重消费者研究、市场洞察等工作。这么做当然没错,用户导向是现代营销的基本出发点。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企业喊着“用户为中心”的口号,但实际工作中却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不是企业挂羊头卖狗肉,而是用户导向非常抽象宏大,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具象化载体,没有实操步骤和方法,因而极易变成一句空话、套话,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如何将用户导向贯彻落实下去,是一个大问题。
场景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在消费者生活中是真实而具体的存在,企业从场景切入市场经营,就相当于找到了一个抓手。
稻盛和夫说过一句名言:“现场有神灵”。场景的存在,就是让我们回到营销的第一现场,回到消费者使用产品、消费发生的那个时刻和环境中去。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知道消费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知道消费者如何理解和使用产品,知道产品如何在消费者生活中起作用,知道消费者在那一刻的情绪状态和内心感受。
比起用户至上这般虚无飘渺的理念,具象化的场景更容易成为企业在产品开发、品牌经营、营销推广中的落脚点,进而成为增长的驱动力。
2024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罗振宇提到了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故事。李校长通过将课间10分钟压缩到5分钟这个小细节,推动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形成了连锁反应。
罗振宇在演讲中说:“李校长经常讲一句话,人怎么才能解决问题?不是天天坐在那讨论理念,而是要深入到这个世界的具体场景和行动中。简单说,就是这六个字:一具体,就深刻。”[1]
场景就是让营销变得具体而深刻。对于消费者来说,场景是生活中的细节片段,人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组成。有了场景,消费者就不再是一个抽象而模糊的存在,而是变得立体而生动,由些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与行为背后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中,罗振宇还提到过一本书叫做《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书中描绘过这样一个瞬间——
一位作者一整天压力非常大,她回到家走进厨房,开始切菜、点火、烧水,在这个一步接着一步的做饭过程中,她似乎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内心的秩序感也油然而生,仿佛借此可以抵御外界的不确定性,从而逐渐放松下来。
这段描述让我想起来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吉本芭娜娜的成名作《厨房》。在该小说中,主人公樱井美影在失去所有亲人后,只有在厨房的冰箱旁才能安睡。从厨房出发,她慢慢地从最黑暗的孤独中走了出来,她努力学习厨艺,半年后终于成了出色的厨师,找到了一份喜爱的工作。
人类心智的重要特征,是利用具体场景来解读抽象概念。当我们提到温暖、幸福、浪漫、自由等等概念时,我们脑海中就会自行构建一个具体场景去理解它。有了场景,我们才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才能理解那些抽象概念。
日本相模铁路(SOTETSU)东急直通线在即将直通运营之际,拍摄一支广告短片《父女的风景》,这条片在网上各大平台的热度非常高,也是我2023年最喜欢的广告。
片中,导演柳沢翔用一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展现了一对父女12年间乘坐电车通勤的不同景象,将12年间的变化生动呈现于两分半钟的短片中。
短片使用的背景音乐,来自两首歌曲:PUNPEE的《乘上时光机》和Hanaregumi的《家人的风景》混合而成,这两首歌非常好听,歌词也非常棒,跟片中故事配合也很好,我经常拿来单曲循环。
它的歌词是这样写的:“厨房里的亮光,还有威士忌酒杯,是平凡无奇的家庭景色。7点之前要回家哦,拿着煎锅的妈妈这样说着。是随处可见的家庭景色,像朋友一样亲近,又像陌生人那样遥远,而爱的距离,却一直在这之间存在着……”
歌词中仅用简单的几句话,就构建了一个常见的家庭晚餐场景,就在这个场景中,我们理解了爱与亲情;身处这样的场景中,我们才会感到安心,才能理解何谓幸福。我想,比起那些宏大抽象的词汇术语,我们的内心更喜欢具体生动的场景。人不是活在概念里,而是活在场景里。
在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市场营销是以产品观念为中心的,这是第一种营销范式。
当时,营销界高举产品的大旗,研究的核心一是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生产产品,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在传播推广中,如何寻找产品差异化,提炼出独特的销售主张(USP),把产品的功能、好处告知消费者以达成销售。此外,市场营销还强调提高产品流通的效率,并开始关注产品生命周期。
到了60年代前后,市场营销开始转向以用户观念为中心,这是第二种营销范式。
1957年,通用电气的约翰·麦基特里克提出了“市场营销概念”哲学,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的生产经营,应该由以前的“以产品为出发点、以销售为手段、以增加销量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传统经营观,向“以消费者为出发点、以市场营销组合为手段、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市场营销观转变。
1960年,西奥多·莱维特发表成名作《营销短视症》,他在文中指出企业衰退的原因往往在于它们重视的是“产品”而非“顾客”,这篇论文奠定了他在营销史上的地位。
而等到“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1967年出版《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一书,以集大成的姿态奠定了现代营销学的基础。其营销思想强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顾客创造价值,注重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
现在,市场营销已经进入以场景观念为中心的时代,也就是第三种营销范式。
场景为中心,并不是要否定产品和用户的存在价值,而是要打通二者,将产品和用户密切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场景中理解消费者的待办任务,我们才能更精准抓住用户需求,洞察用户心理,并找到品牌的目标顾客。由此,我们才知道要为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开发产品才有所依据,提炼出的产品卖点才能打动人心。
产品导向,容易忽视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难以在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用户导向,只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研究消费者,可能会忽视消费者所处的具体环境和社会关系,进而导致洞察到的是顾客伪需求或极表层的需求,无法共鸣消费者此时此刻的真实情绪和感受,徒然提供了产品却忽视了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在品牌传播推广中,我们则常常发现,产品导向的思维会导致品牌传播自说自话、自吹自擂,提炼出的产品卖点根本不是顾客购买理由,不仅没有说明力,消费者也不关心、不感冒。品牌因而只能通过洗脑的方式对消费者强推,而砸钱投硬广的做法如今效果急剧下降,还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反感。
用户导向的思维则会出现另一种现象,那就是品牌所诉诸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产品功能价值完全脱节,二者毫无关系,消费者看了品牌广告却完全感知不到产品价值是什么,产品在卖什么;而且,这种情感营销、价值观营销也往往是千篇一律,讲来讲去都是进取、热爱、做自己那一套,不仅产品同质化,品牌感性层面同样同质化。
场景作为连接产品和用户的中枢,则可以补全产品和用户范式的不足,使二者密不可分,使营销变得更加精准和全面。我们要在场景中验证产品价值、放大产品卖点,也要在场景中感同身受用户情绪状态,共鸣用户心理,激发用户需求。
作为第三种营销范式,场景的第二大价值是可以定义企业战略。
企业要基于场景定义产品,明确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为其提供何种解决方案。企业也要基于场景定义品牌,在场景中设计品牌体验,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沉浸感和仪式感,并且围绕场景所需提炼品牌标签,塑造品牌形象和个性。另外,企业还要在场景中运营用户,匹配场景开发渠道、实施传播推广。
场景的第三大价值是可以驱动增长。
在今天这个时代,企业只有找到新场景,才能创造新增量,获得新增长,惟有场景能解缩量之忧。对于创新产品、成长型企业、新品类而言,找不到核心场景,产品就没有立足之处,企业就没有生存之本。对于成熟大品牌而言,在消费者生活中占据的场景越多,带来的增长才会越大。
场景的底层基础是社会关系,场景的上层建筑是生活方式。感知具体场景的变化,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整个社会的变革,理解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而深刻洞察到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这就叫做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秋天的到来是从一场秋雨、一阵落叶被人们具体感知到的。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I等新技术就是生产力,它正在创设新的规则,开拓人类前所未有的新边界。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大航海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都会被刷新。这种变革,会通过一系列新生活场景的涌现被人们所渐次感知。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发现、感知、创造这种新场景,就能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开拓新的商业模式。
抓住了场景,就抓住了用户需求和痛点,抓住了目标消费者,抓住了市场,抓住了增长,抓住了将品牌具象化落地到消费者生活中的机会。
本文注释
[1] 《罗振宇2024“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稿(含全套PPT)》,来源:得到,2024-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