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网购平台里,我最讨厌的是淘宝,不是因为它的购物体验不好,是营销做的太过了。
打开百度地图,弹出来的是淘宝跳转链接。
打开微博,弹出来的是淘宝跳转链接。
打开微信朋友圈,稍不注意是淘宝链接。
打开家里的摄像头软件,弹出来的是淘宝链接。
当然,或许还有一些我没有用到的APP。
淘宝给我的感觉是,太着急了,过于急了。
首先,淘宝是一个搜索购物平台,不是兴趣电商。
人们先是有买的需求,才会有打开APP进行搜索这样一个动作。
这样的强制跳转为了吸引用户下单,基本上都是一个特卖或低价的界面。
可是它忘了,国民拼夕夕在价格上积累的用户认知和势能是淘宝干不过的,所以通过低价的方式留住用户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上的错误。
古有田忌赛马,今有迈克波特的竞争理论,无不诉说着差异化竞争的思维,可是淘宝这么大的平台有点狡兔三窟的感觉。
其次,和淘宝的定位严重不符
2003年淘宝的创立,开启了我国电商商务、网络购物时代。
广告语是“淘你喜欢”,从平台的角度出发告诉消费者我是一个综合性网络购物平台。
这时候全亚洲只有ebay和日本雅虎,两年后的2005年,淘宝成交额破图80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
也就在2005年,淘宝将slogan换成“淘我喜欢”。
这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将主权交给消费者,“你我”之间反应的是淘宝江湖地位的转变。
2009年前后,随着移动手机的普及,淘宝slogan再次改变为“随时随地,想淘就淘”,突出了手机淘宝的便捷性。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历届双十一:
2009年,0.52亿
2010年,9.36亿
2011年,33.6亿
2012年,191亿
2013年,352亿
2014年,571亿
2015年,912亿
2016年,1207亿
2017年,1682亿
2018年,2135亿
2019年,2684亿
2020年,4982亿
2021年,5403亿(增速放缓)
2022年,11154亿
2023年,11386亿
2024年,活动名存实亡。
2021年,淘宝开始向社交购物平台转变,slogan变成“太好逛了吧”,强调好逛属性,注入了乐趣因子。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来自于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边娱乐边购物成为趋势。
某音和夕夕开始崭露头角,一个是娱乐霸主,一个是低价霸主,淘宝这时候显得手无足措,几乎丧失了竞争力。
淘宝这首巨轮开始减速,可惜的是内部管理没有跟上,没有快速转型以及对新生平台的拦截,导致现在这样的尴尬局面。
反观现在淘宝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强行导流,有本末导致、病急乱投医的感觉。
回归初心,做好产品
产品是企业存在的基石,一个企业产品没有优势,营销只会加速它的灭亡。
对比夕夕,一切围绕用户体验,各种退款政策不断戳到用户爽点,忠诚度越来越高。
昨天看到一个创业博主开的二家铁板烧,已经投入70万,目前生意依旧很差。
她自己总结的问题是营销没有跟上,曝光和引流一旦跟上很有可能会扭亏为盈,可问题的症结并不是营销,其中一个粉丝说出了核心问题所在:
产品是1,这个底层逻辑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仍旧适用。
淘宝也是,强行曝光和导流给我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甚至有点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