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口气看了两遍。花了五个小时,整理了我理解范围内的精华观点的摘要!深受启发!我们脚下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它有哪些内逻辑?什么是中国人的行动逻辑?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的想弄清这个问题!作为营销学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也深知,营销是长在哲学和社会学上的知识,一定要弄清根知识,就是所谓的击穿知识,才能做好营销!
多看来,我坚持认为知识比经验更重要!知识是恒定的和普适的,而经验总是有着个人属性!只有掌握根知识,才能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这本《中国人行动的逻辑》,我建议每一位营销人都要读五遍以上!
人生的答案,书里都有!(关注公众号:汤飞)
以下为精华观点摘要:
1、社会构建:包含了社会成员通过一些思想有目的地对一种原有而自发的社会的构成的改造。社会理论一旦被社会成员接受,就会导致社会的再建构。
2、案例: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社会冲突)理论。被社会接受后,引起人们对社会中的人口特征的阶级划分和解释,导致了革命行动和新的社会制度。今天所处的文明社会,是被某种理论或观点再建构的结果。
3、启蒙主义对个人的赞美,个人主义是罗马法和基督教伦理的共同特征。
4、制度与话语,分析社会的两种主要因素。
5、古罗马法,法律上就有公法和私法之分。
6、宗法制:关于确立、行使和维护宗子权力的各种规定。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纳上下于道德,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王国维)。周朝的分封制,产生中国社会的复制性和缩放性特特征:国家的、阶层内部的建构原则在不同的社会等级制度中是贯通的或被效仿的。
7、“家”与“国”之间构成了一种同一性或贯通性的关系。
8、虽然宗法制,在春秋后解体。但其思想行为模式和日常的社会构成方式,在儒家思想和话语实践中,一直被延续下来。(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型)
9、社会是外来语。西方,社会与国家是对立的(核心,西方的二元对立逻辑)。中国,社会和国家是一体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10、梁漱溟: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与国家相浑融,国家是有对抗性,而社会没有,天下观念就于此产生。
11、家与国:结构上的复制和放大,内涵上的宏观与微观不分,思维上的非二元对立倾向,社会规范上的可推论性。
12、儒家,周公是第一位大师,孔子是继承和发扬了 尧舜汤文武,特别是周公的(制礼作乐),是一套社会建构的思想。儒家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社会的建构。
13、儒家,概念本身不具有分别用来阐释微观和宏观、具体和抽象的特征。一个概念的确切意思只有在不同情况下,才能做不同的含义和区分。儒家的概念本身并不能做出含义、层次和大小上的区分。(就只能举例子,没有真正的逻辑之分)。
14、孟子: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仁:恭宽信敏惠。
15、中国文化中没有形成对立概念(天与人、德与法,孝与忠,家与国,私与公,内圣与外王),故,能迅速将“孝”推动治国,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6、中国社会理论:
(1)梁漱溟“伦理本位”。家本位、伦理性和家国、社会和个人非对立。
(2)费孝通“差序格局”。中国家庭的“五服图”。
(3)许烺光“情境中心”。他人、家属、社会的依赖关系。
(4)林语堂“阴性三位一体”,主宰中国社会动作的三位女神“面子、命运、恩典”。
17、中国血缘四个因素:家长权威、道德规范、平均分配、血缘关系。
18、中国经济当成经济学来研究,显得太天真了。
19、为什么有计谋?现实上有对立,概念上不通行,所以计策随处可见。
20、社会心理学:印象整饰(印象管理),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或正面的印象而表现出的一系列与此目的相符的行为。戈夫曼: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21、马克斯韦伯:儒家强调的面子,会导致人们缺乏普遍的信任感和所有的企业活动。
22、美国社会学家赛林:中国人的价值观包含六个方面,家庭主义、尊老、人情主义、礼貌、脸面、男性中心。
23、金耀基:理解中国关键性文化概念:关系、人情、面子。
24、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即心理地位。
25、脸指个人的形象和表现方式,以社会圈为依托,来认定。
26、个体印象整饰的资源:气质、性格、能力、知识、道德、风度、外貌、装束、言辞。关系产生的心理地位资源:家世、身份、地位、名气、职务、权力、金钱、世故、关系网。
27、西方个人主义:脸有多大,面子就有多大。
28、中国人际关系基本样式就是人情!血缘关系和儒家伦理规范下发展出来的带有社会交换性的社会行为。农业社会,土地不能移及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造成人与人第一要务是保持人与人关系的稳定和谐。
29、重情抑理。情的内涵是义,非利。理包括:利益、是非、章程、真假和道理。
30、中国历史最大的玩笑是,很多未来面子最大的人,都是既没有脸,也没有面的人。
31、中国人的脸面观,是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儒家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的重大差距(痞化之人,能获得更多资源)。
32、政策,意味着对某一类资源的控制和分配。
33、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和改革开放,分别为,宗教意识取向、伦理取向、文化取向、政治取向及经济取向。
34、宗教:迷信,占卜(民间)和天命说(统治,人格神)。伦理:对怪力乱神和天命敬而远之,转向人本身。通过对”仁“的概念体现,重点强调”礼“。
35、二程:“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儒是,对立派“克已复礼”。墨家,是统一派。义就是利,利为天下之利,是公利“兼爱”。法家“重利赋义”,义为公利,跟儒家又在一起。中国人长期,重导义,压制利。
36、文化取向:鸦片战争后的文化危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技术——制度——思想(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共和)、五四(民主与科学),沙俄(劳动论))。
37、文化分类: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38、政治取向。马克思,以阶级斗争为纲。用政治思考一切,用领袖的话来诠释一切。政治挂帅,大小运动开始(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精碎四人帮)。武斗、串联、下放、抄家、大字报、忆苦思甜、五七干校。
39、两条路线问题:唯物与唯心,左派与右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革命与反革命,红与专。
40、经济取向:解放人,调整所有制结构。
41、未来现代性标准:宗教意识取向科学意识,伦理取向往法制化、文化取向往多元化、政治取向往民主化、经济取向往市场化、社会取向往契约化。
42、社会良心是由社会精英打造和守护的。
43、中国人价值观从传统到现代。5个人过程:(1)原始宗教观;(2)天人合一观;(3)中体西用;(4)政治主导;(5)当前的多元化倾向。
44、中国人价值观为何如此缺失:
(1)儒家对人要求太高了(口号、形式、表象);
(2)传统价值观都被批判过:儒家是吃人礼教,中学为体让中国落后挨打,政治挂帅有严重错误,西方价值观是邪路。
45、公平——关系,面子——真实,金钱——信仰。
46、中国家族主义:均分,日本和西方,均一人所得(遗嘱)。
47、中国道德特征:
(1)儒家无法明确定义;
(2)实践中体会概念;
(3)一种体验一种情境的道德(忠恕,已欲立而立人,言教不如身传)
48、中国文化包含圆通、机巧和世故。凡事不要太认真。
49、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概念:人缘、人情、人伦。人缘:命中注定。人情:受血缘关系和伦理思想的人际交换行为。人伦:人与之间的规范和秩序。
50、人缘对应天命观、人情对应家族主义、人化对应会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51、中国家庭的四个影响因素:(1)家长权威;(2)道德规范;(3)利益分配;(4)血缘关系。
52、马克思:社会,不管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53、人缘、人情和人伦是构成中国人际关系的三位一体。人情是核心。表现了传统中国人以亲(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样式。人伦是这一基本模式的制度化,它为这一样式提供一套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而人缘是对这一模式的设定,它将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限定在一种表示最终产的本原无须进一步探究的总体框架中。
54、情为人际行为提供“是什么”,伦提供“怎么做”,缘提供“为什么”。
55、中国式人情:报大于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福阿夫认为,行为交换资源六种类型“爱、地位、服务、货物、信息、金钱”。中国,先天“血缘、地缘、性别、年龄、家世”,后天“联姻、财产、身份、地位、权力、名望、金钱、关系、信息、品质等”。
56、人伦是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外在是礼,内在心理是仁。
57、孔子“克已复礼”。忠恕之道。忠: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恕:己所以不欲,勿施于人。总结:推己及人。
58、孔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谓仁之方也”。
59、情是维护伦理关系的核心。人缘:解释关系。
60、忠恕、不忍之心,人同此心,以一心观万心(中国人际关系的前提假设,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是可以想通的,人心均为天地所设,故人可以尽心,知性,知天命)。
61、西方:人际背景:宗教观、个人主义、正义平等。特征:人帝赋予(神)、人际定律(理)、社会契约(法)。
62、欧美企业:契约关系、市场规范。日本企业:身份关系、共同理念。
63、家庭资源分为:权威和资源。欧美与日本:权威与资源,单一继承(日本为长子,西方,可以为女性),中国:长子继承权威,财产诸子均分。
64、中国人社会行为中四个重要因素:权威(身份、地位、等级)——权威危机,道德规范(孝忠)——道德失范,利益分配(经济、社会和心理上平均性和平衡性)——资源分配倾斜,血缘关系(扩大和心理认同上的血缘关系)——同室操戈。
65、平均分配很难界定,发生动摇之后,儒家伦理也会动摇。所以,权威者不能因为家庭成员的问题剥夺他的财产继承权。权威者和下属成员是双向依赖关系,由于血缘关系及认同作用,个人主义并不导致该群体的解体,只导致内耗,勾心斗角。
66、中国人群体关系一个字“耗”。
67、个人地位获得:
(1)个人权威(权威是权力的合法化,法理权威、传统权威、卡里斯码(个人魅力型)权威)。表现型。
(2)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德高望重,君子,有修养 有学识)。表现型。
(3)礼善往来(报,不是交换,而是加倍)。工具型。
(4)连带关系(更加紧密的联结。更广泛的血缘关系)。工具型。
68、韦伯:社会地位标准:声望、权力、财富(加一个,人际感情)
69、从社会建构上看,个人地位由个人的表现性行为引起的。从社会关系网络上看,个人地位由个人的工具性行为引起。
70、一个体的个人地位获得与否决定他进入社会关系网的可能性。
71、个人地位是他人在一个体心理空间上的序列分布(分析的基本框架,人格特征、个人特征、社会交换、感情程度)。
72、个人地位比社会地位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
73、殷海光:个人地位“面子和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