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在安
我们之前在《2024,没有爆款刷屏》中提到过,今年刷屏级的营销案例几乎没有,但后来细想一下,其实营销行业还是有几个全民级的案例的。
比如说年初的《热辣滚烫》、年中的小米SU7、下半年的《黑神话·悟空》、从年初火到年尾的胖东来、农夫山泉和娃哈哈公关战(以及导致的农夫山泉绿瓶水新品上市)等等。
但另一方面,一些“营销爆款制造机”品牌(比如瑞幸咖啡这种快消零售品牌、淘宝天猫这种擅长营销的平台),今年确实没有太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案例。
事实上,就算是小红书、B站这些在过去几年的“互联网文化潮流发源地”,今年我们也想不起有多少破圈的内容影响力了。
前阵子我们看了下今年广告人干货库奖的结果,全场大奖显示空缺,也算是今年整个营销行业的写照,营销行业还算是有自知之明。当然了,广告人干货库奖这其他几百件“获奖作品”,我相信普通用户知道的就没几个,所以广告人干货库这个评奖,其实依旧逃不开营销行业集体自嗨的现实。
话说回来,小米SU7、《黑神话·悟空》这些品牌的营销之所以破圈,其实与营销行业语境中的“案例”有很大不同,我们认为有两个点很值得关注:
一个是与产品本身有很大关系,传播层面的营销战役作用很难说发挥了多大作用,这也就导致了,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在这些案例上发挥的作用其实并不大。
比如说《热辣滚烫》主要靠贾玲减肥吸引话题(我相信这种点子,大概率是贾玲自己想出来的),小米SU7的核心策略(包括最关键的定价问题)其实主要靠雷军本人,《黑神话·悟空》则算是中国3A的一个新突破。
如果单纯从营销手段的角度来看的话,你其实会发现这些案例的策略和执行,其实也都是行活。
《热辣滚烫》不就是早期微博营销、社交媒体营销那一套么?小米SU7不就是常用的社交媒体预热加线下发布会引爆么?《黑神话·悟空》难道不就是游戏宣发的惯常手段么?
因此可以说,营销执行策略其实都是公开透明的,基本上任何一个工作了两三年的营销人,都可以按照参考案例拉出一条时间轴来做策略,并不是什么神秘技能。
也就是说,营销策略本身其实并不重要了,营销动作能不能出圈,关键不在策略和执行上,而更多是归结于产品。
其实“产品为王”这也是老生常谈了,我想说的是,你要这么想那也错了。
我这里所谓的“产品”,其实不是指真的产品,而是用户认为的产品,或者说产品其实是一个“事件”,比如说,《热辣滚烫》其实并不算一部质量很高的电影,小米SU7体验未必真的像雷军说的那么好,《黑神话·悟空》在全球3A、类魂作品中也不算拔尖,但你需要有个“故事”或“事件”去给产品加成。
我意思是,营销要更加从产品内核去出发,目标是改造用户、大众对产品的认知,而不是去单纯说什么品牌价值,更不是去搞些虚无缥缈的创意。
第二点是,这些破圈案例,其实与当下企业市场部日常的广告营销手段差异挺大。
比如说小米SU7、农夫山泉绿瓶水上市这些案例的核心,跟直播、投流、种草这些手段关系都不太大。破圈案例更多还是通过公关事件来驱动破圈传播的。
我们此前在《信息流投越多,品牌越完蛋》中其实提到过,凯度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信息流这类产品在公司营销人员中很受欢迎,但消费者其实很讨厌。
我们不相信靠信息流、种草这种营销投放方式,能真的做出什么品牌价值出来。事实上,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多少品牌,从抖音、小红书这类平台真正做成,前几年呼风唤雨的新消费品牌,今年已经一批又一批的死掉了。
这个现象其实还很奇怪,因为你可以发现,多年前的淘品牌其实有不少是已经“转正”了,比如三只松鼠这些,其实就是从淘品牌起家,但通过一系列营销动作,最终穿越了周期,成长为了“品牌”。
我们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在于营销环境的变化,除了碎片化、粉尘化外,算法推荐也是让品牌向营销失灵的关键所在。
我相信现在的很多品牌应该都可以意识到,营销市场跟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力已经出不了奇迹了。
以前企业还可以猛砸央视、猛砸微博KOL、猛砸头部公众号来获得现象级曝光,现在其实已经完全不行,现在那就算砸几千万几个亿到流量平台中,照样有可能一点水花都没有,有可能完全形成不了自发传播、公关效应和社交讨论。
我们在《2024,没有爆款刷屏》这篇文章中说到过,因为现在线上平台流量是靠算法分配,品牌营销内容其实很难突破算法规则,来形成现象级的传播效应。
而当品牌面向算法做内容的时候,其实也几乎都需要命中人性弱点,而最直接的其实就是促销类的效果广告了,这也就无所谓品牌价值塑造可言了。
我们相信两点:
第一点是,线上营销生态会不断恶化,在平台算法化的大趋势下,线上平台其实已经失去了“中心化传播”的基础,也就基本上无法承担品牌价值塑造的作用了。
简而言之,线上更适合做转化,而不适合做品牌,也无法塑造品牌就爱之。如果你做了一个品牌类的内容,不管是活动征集、品牌TVC之类的其他不以卖货转化为目的的鬼东西,千万不要对它的线上传播数据抱有什么希望,对这些内容做投流也就是意思意思一下,基本上没啥用。
第二点是,营销行业未来真正的空间在线下场景、在公关事件、在用户社群,总之是能够产生连锁传播反应、与真实的用户、真实的受众相互互动的场景中。
我举一个小例子吧,我们团队有个写消费行业的号叫做「未来消费」,今天团队给我的选题就是,香飘飘开首家线下奶茶店了(在杭州)。
事实上,香飘飘这个奶茶店好像是个快闪店,据说月底就关门,但是香飘飘通过开奶茶店形成了一个话题事件。
一方面可以引发大众和媒体的关注,大众关注就会带来UGC社媒传播,媒体关注就会带来新闻报道,二者可以有效推动事件的扩圈发酵;
另一方面奶茶店这个事,又是一个线下能够让品牌与用户真实互动体验的场景,而且又有产品价值在里面,可以很多维度地展现品牌力。
我个人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案例(真不是帮香飘飘打广告),当然了,我也觉得香飘飘这个品牌这几年各方面挑战压力都很大,过得并不好,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回过头来看,我相信大家应该也能感受到,虽然你一年下来在抖音上刷了这么多广告,但真正到年底了能让你记住的有多少?平台本身倒是收广告费赚的盆满钵满。要知道抖音的广告加载率已经十分高了(据说已经超过15%了),你刷五个视频,可能就会出现一个广告了。
其实你可以发现,只有更“中心化”的渠道,才有更大的品牌广告营销、广告创意的空间,早期的电商平台、公众号、抖音、小红书,其实都是“中心化”的,我这里所谓的“中心化”,指的就是头部大号对整个平台内容的影响力、带动力非常大。
但随着平台不断发展、算法模式的引入,平台只会越来越“去中心化”,品牌向的营销空间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就剩下带货、种草、转化向的效果类营销了。
线上平台现在这种内容生态,说实话我觉得接下来很难扭转了,所以我觉得品牌主、营销行业的人,别总是天天盯着种草、带货这类动作,单纯做线上种草、直播带货是没有前途的,还是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事件传播和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玩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