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作恶的算法,只有害人的利益
“利用算法技术造成的恶是大恶,需要被遏制。”
最近一句响亮的耳光打出,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算法被按上审判台,是开“时代”倒车吗?毕竟算法技术如今已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算法媒体更是凭借其优势成为注意力黑洞,营销中也利用算法技术进行消息曝光与触达。
利用算法技术作恶的观点到底是“天下苦算法久矣”的爆发,还是“君子报仇不嫌晚”的实证?摒除私人恩怨与过节,我们怎么看待算法技术?
算法的原罪
关于算法你我都不陌生,算法不过是一套基于特定规则和数学模型所构建的,用于处理数据、解决问题或者达成某种目标的逻辑流程。
算法就如同一个精准的工具,本身并无善恶之分,搜索引擎所运用的算法,只是为了更高效地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匹配并呈现出与之相关且具有价值的网页内容,资讯平台、短视频平台所用的算法也类似,无非是通过算法,快速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想要的信息。
这样,利用算法推送内容的结果就是你我所熟知的,你浏览哪类内容多,以后接触到的信息就铺天盖地的的是哪类内容,这有好有不好,远远够不着大恶的程度。
然而,当算法成为一种优势技术,再被应用于各类平台,情况就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没有作恶的算法,只有害人的利益。
别问为什么,平台当然都有着自身的商业利益诉求,比如追求更高的用户活跃度、更多的广告曝光量以及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等。
在这些利益的驱使下,算法这个得心应手的技术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更进一步趋利,算法技术就开始逐渐偏离其技术纯粹的轨道,变得有了“世界观”。
以社交媒体或短视频平台为例,其算法推荐机制原本是为了让用户看到更感兴趣的内容,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但为了让广告商的产品获得更多曝光,平台可能会调整算法,使得那些付费推广的内容不管是否真正符合用户的兴趣偏好,都能更频繁地出现在用户的信息流中,干扰了用户正常的信息获取体验,甚至会推送一些低俗、虚假的内容来博眼球。
回忆下你的日常,关注的作者内容永远得去找,而没关注过的内容却频频出现在眼前就了然了,打着猜你喜欢的嘴脸疯狂输出,收割点击和互动,进而为平台带来流量和收益。
再看电商平台,平台牢牢把握流量的指挥大棒,不购买各种流量包或五花八门的工具,商家的客流就是三瓜两枣,你想凭借自然流量变现?不好意思你的内容得足够“优秀”。更有甚者利用自身补贴、流量倾斜等手段逼商家就范。
算法没有原罪,归根结底是利益的问题。
平台利益纵容了算法的肆无忌惮,导致我们看到的信息,接触到的内容都是算法的目的性投喂,更准确的说是平台博取利益的投喂。
传播的权力
其实在小僧看来,平台利益纵容算法导致的后果,远远要比影响商家、个人信息严重的多。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已然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且强大的权力,所谓“第四权力”。谁掌握了信息的传播渠道,谁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众的认知、观念甚至行为。
在算法媒体崛起后,这种权力更是被无限放大。平台凭借着算法技术,能够精准地将信息推送给海量的用户,决定着哪些内容可以广泛传播,哪些内容只能被埋没。
而人性使然,人们天然对于极端、暴力、低俗等内容不可抗拒,这就导致我们现在的状况,扭曲出位、鸡零狗碎的内容天天上热榜。
可以说,人性的天然缺陷赋予了算法这种拿捏信息的权力。
因为奇葩的新闻事件,经过算法的筛选和推荐,更有可能瞬间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更能够为平台带了流量,而那些同样有价值但未被算法青睐的内容,就只能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这种对信息传播的掌控,就如同无形的大手,平台或许无意但事实上操控着社会舆论和大众的视线,长此以往,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价值走向。
很多人感觉现在的社会戾气很重,为什么?因为你看到、听到的这种事件层出不穷,信息来源多是所谓带来信息平权的短视频,而美好的事情可能在静默花开,只是算法不青睐而已。
平台没有指示,算法也没有思想,但是在“平台趋利”的使然和“人性缺陷”下,两点之间技术找到了那个达到目的的缝隙。 今天可能某个企业家被搞臭了,明天可能某个名人被搞塌方了,后天可能就是我们的三观被颠覆了。
传播的强大权力不是虚无,尤其是在拥有着几亿用户形成的传播权,人非圣贤技术向善,平台的规则需要在聚光灯下,扭曲的传播权力也需要被关进笼子。
技术的暗面
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也是生活、工作乃至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强大工具。然而,平台不能沦为技术的附庸,我们不能成为利益的 “燃料”。
算法作恶问题再次暴露了人类在利用技术上的不纯粹和面对未来的天真性。
除了算法技术大行其道,当下,AI技术的浪潮汹涌来袭,从深度学习算法让机器能够识别图像、语音,到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使机器能够与人进行流畅的对话,技术已然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怎么让技术为人所用,而非相反?我们真的能利用好高阶AI技术吗?
也许,碳基生物真的是硅基生物的钥匙,但最起码,当下我们还有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