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创始人都喜欢自比乔布斯,尤其是谈论自己的创业决策时,会引用乔布斯事迹加以佐证正确性。
在IP时代,创始人成为品牌IP,无疑让企业如虎添翼。
渴望成为乔布斯式的创始人IP也是一个正确且美好的愿景。
但我们知道,乔布斯被举世喻为“天才”,天才的意思是不具备普适性,无法被模仿或类比。
乔布斯假想,可能是品牌创始人最大的陷阱。
并非模仿天才的固执或行动,就能成为商业天才。
对品牌创始人的观察里,发现很多类似的大大小小的“乔布斯陷阱”。
1.偏执陷阱
性格偏执的品牌创始人,都说自己是乔布斯的拥趸。具体表现为:不能兼容异见,固执自我,权威至上。
这类创始人用公司给自己造了一个“巨婴茧房”:
1、他/她不认为自己有错,如果事情出现失误怪下属不给力;
2、周边没有人能点明,愿意告诉他/她真相;
3、聘请的人才不愿意盲从,会自行流失,服从的员工没有创造力;
4、理论上自圆其说。
理论自洽的错误往往是最致命的,正因为理论自洽,所以会错得非常固执。
偏执或者代表了乔布斯对产品的极致追求。但对大多数品牌创始人来说,兼容开明是一个事关重要的品质。
兼容开明不是什么都接受,是清楚没有那么多“唯一”属于我的正确。
老板是企业的天花板,天花板的高度和宽度代表了品牌发展的边界,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2.“第一”陷阱
很多品牌创始人学习定位,都会记得定位的几个法则:占据品类,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在真正的市场产品形态里,大部分品牌和企业既不是“第一”,也不是“唯一”
只有品牌名称和形象、品牌独特价值可以是唯一性的。
因为商标法和知识产权会保护你的品牌唯一性。
依然有很多人觉得创业就是为了当品类第一。
尤其是餐饮行业,中国目前出现了6个万店品牌:正新、华莱士、蜜雪冰城、绝味、瑞幸,和锅圈食汇。
千店万店规模,目前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猛火溶洞,吸引了N多餐饮老板的野心勃勃。
都想着设置一套商业模式,吸引加盟商,快速扩张。一些原本走红品牌,在这种心态中完全忽略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和产能品控及服务能力是否适合高速发展,也快速的导至了崩溃。
抬头看,是不是有点当年地产万亿房企、高歌猛进+高周转的味道?
对多数企业,当我们既不是第一,也没有能力做成唯一时,真正的突破方向是什么,真正长久的生存之道是什么?才是创业要寻找的答案。
3.产品至上陷阱
产品的两个观点是最耽误“老板”认知的。
第一个是“消费者不知道他们要的是汽车,以为是更快的马车”,第二个是“营销只是锦上添花,真正有用的还是把产品做好。”
两个理论都过度自信。一个认为消费者是需要被引领的无知小白,一个认为产品就仅仅是产品本身。
第一个观点里除非品牌处于极度理念、技术领先,或者市场完全空白的开创者地位才成立,否则——消费者很知道他们要什么,也清楚你造的东西不会让马车变汽车。
第二个观点里,极为忽略产品的交易价值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是由消费者决定的。
正如医生的价值,是在病人身上体现的。
剥离品牌的产品,只有功能价值。消费者买任何同类产品都可以,除非品牌代表的消费意义有区别。
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包装好只是做了一半,消费者认为“它是什么产品”是另外一半。而另外一半产品价值,完全基于营销的塑造。
可以说,营销是一个品牌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
产品做得不好营销做得再好,确实终究是零。
产品做得再好,营销做不好,只有1,没有后面无数个0000000000。
史玉柱说过:中国现在大部分的企业,都在做面向消费者的产品,95%以上的企业都是营销驱动型的。
段永平则说:企业基本功还包括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系统平衡发展。
企业里不同的部分组成一个桶,某一块板太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是浪费;太短,要补上。
如果一定要问企业哪一方面最重要,我只能告诉你:最弱的那个方面最重要。
4.创新陷阱
“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可能是很多新品牌的梦想,现实是同类型产品是很难有颠覆性需求。
创新洞察,都需要有真实的用户价值为前提——不管这个需求是当前显性存在,还是未来隐性存在。
比如矿泉水,不是说有几百种矿泉水品牌,用户就会有几百种喝水的需求,如果硬要追求需求创新,就陷入执念了。
一旦陷入“新需求”执念,就会走的很窄很极端,把巧立名目当成“差异化创新”。
总拿“用户不知道他要马车,他只会说要更快的马”来标榜的创始人,扪心自问,所推出的产品是马和汽车的区别吗?
水和水,以及很多产品跟同类型竞品,还没有油条跟煎饼的区别大。
创新陷阱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差异化定位。
请记住:差异化定位 ≠ 差异化竞争优势。
差异化定位只是一个语言概念。
差异化竞争优势,只能由品牌发展中逐步建立巩固的实力——核心价值+时间,才能形成。
差异化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喊出来的。想到说到不是差异化,做成了才形成差异化。
一个标新立异的标签被生造出来很容易,但作用微乎其微。
举例:“活鱼电烤先行者”,就是巧立名目,毫无用户价值的差异化创新口号。
噱头有时候是一种反证,证明产品不够好。
5.专业陷阱
“对于我的品牌,没有人会比我更懂得。”这类品牌创始人的口头禅。
确实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品牌内部结构,同时,这也是消费者完全不在乎的事情。
尊重专业的前提,就是承认专业的边界。
建设品牌最重要是的,具有对人/货/场各个商业维度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决策水平,而不是对产品或组织的熟悉程度。打个比方说,企业不会因为某个汽车品牌工作四十年的维修师傅非常熟悉产品,就调任他当企业的品牌总监 。
品牌工作需要外部角色,是因外部视角更清楚消费者的感受,更懂得由外至内的触达路径与心理变化;内部角色往往会陷入“我了解故我主张”的思维,无法通畅的沟通用户,甚至可能完全不能理解用户的无感心理。
对于陌生品牌,消费者不关心品牌故事,只关心“对我而言,有什么好处”。
6.方法论陷阱
学习定位,或者其他营销方法论,是学习型品牌创始人的高频行为。
学习当然是很大的优点。
定位是一个很好的理论,也是品牌或个人事业最基础的起点。
有一个客观事实是,现在市场已经从生产力市场转向消费力市场,过去的定位模式无法满足现在的品牌发展需求。
市场迭代,定位也是要迭代的。
建设品牌需要方法,这个方法的准则并不是回答出定位三问“我是谁?我有什么?何以见得?”,
然后去占据心智的品类“第一或者唯一”;或者制造“冲突”;或者采用“超级符号与超级创意”打造一套VI形象;也不是懂得营销4P或者HBG大渗透理论就能做好品牌。
营销理论最大的软肋是因果倒置,很多理论的成立是说“我们通过某个成功的品牌来证实它的正确”。
而不会有品牌说,我们是因为某个理论而成功的。
一旦理论变成公式,它的准确性就非常可疑,适应性也很狭窄。
我们看到营销咨询公司用同一套方法论做出来的案例,有成功的,也有极为失败的。
所有理论提供的,都是思考的基础,不能保证思考的结果。
一切理论只是认识世界的参考,最主要最重要还是自己的归纳和判断。
因为现实永远不会按方法论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