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认为,一百年来,虽然全球企业创造了很多伟大的品牌,但品牌理论却一直未得到解决,其根源,在于“品牌”一词的定义出现词源性的偏差,“品牌”定义的偏差,导致品牌理论跑偏了一百年。
基于此,华与华发布“品牌”新定义,为全球重建品牌理论体系。
我们先看一下传统的品牌定义是怎样的。
以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为代表:“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全世界教科书上,基本上都是这个定义。
但是,这个定义有两个令人遗憾的错误,两个都是最根本的哲学错误:
一是目的性错误,品牌的目的不是识别和区隔,而是销售和传播;
二是范畴错误,品牌不在产品之外,不是用以识别产品“的”什么什么,而是品牌和产品相互包含对方,品牌包含产品,产品也包含了品牌。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目的性问题。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第一性的概念,就是目的性概念,他说:“研究的首要主题,那最主要的知识,乃是对目的的认识;而目的是每一种事物的善,而一般说来,是整个自然中的至善。”实现了目的,就是至善。亚里士多德说:“目的就是美。”康德说:“目的高于审美。”
在目的性概念之后,是必然性的概念。我明确了事物的目的;然后掌握了怎么做,我就必然能实现这一目的,这就是科学了。
那么,品牌的目的是不是识别和区隔呢?当然不是!
如果我们的目的性概念是识别和区隔;那么,我们怎么做能必然实现识别和区隔,品牌的任务就完成了。这就是现在一切品牌工作错误的根源。
事实上,我们建立品牌,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
华与华曾经把它归纳为两个目的,八个字:买我产品,传我美名。
一是向我买,二是替我传播,也就是替我卖。两个目的可以合并为一个,都是为了销售。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我如何做,必然能让顾客向我购买,而且还能替我传播。
这两个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定义,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品牌理论体系。
将品牌的目的理解为识别和区隔,是一个词源性的误区,因为英文单词BRAND本身是烙印的意思,是两千多年前,给牲畜打上烙印以标明所属,和其他人的牲畜相区隔。这个词源性的含义,影响了人们对品牌的定义,而一直没有得到纠正。
基于此,华与华对“品牌”一词重新定义:
①品牌是产品和它的牌子,是话语、产品和符号的三位一体(BRAND TRINITY),一个本体,三个位格。②企业建立品牌,是为了帮助大众发现、购买、识别、记忆、认准、复购和传诵。③同时,品牌也降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成本,是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品牌是产品“和”它的牌子,而不是产品“的”牌子
①品牌是产品和它的牌子,是话语、产品和符号的三位一体(BRAND TRINITY),一个本体,三个位格。
在《新华字典》中,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产品的牌子,有时特指著名品牌。”这是在社会生活中普通人使用“品牌”这个词语的规则。
作为专业定义,我们改“的”为“和”,强调产品、话语和符号的三位一体,这是一个符号学概念——词、物、形三位一体。
例如,东鹏特饮。
这个产品和“东鹏特饮”这个名字能不能分开?
我换一个哲学问题,比如我说“太阳”,它所指的就是天上的太阳,那么“太阳”这个词语和“太阳”这个物质能不能分开?
有人说能分开——分成 “太阳”这个词语和“太阳”这个东西。但是当你在说“‘太阳’这个东西”的时候,还是得把“太阳”这个词语说出来,这就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叫做“词与物不可分”。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
咱们中国文化也有类似的说法,《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名是物之母,有名才有物。
我手里的东鹏特饮包装长成这个样子,这是它的产品形态符号。这个符号和这个产品也是不能分开的,词、物、形三位一体。这就是华与华所说“产品、话语和符号”的三位一体,英文叫Brand Trinity。Trinity,三位一体,这是我借用了基督教的词——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你也可以想象话语是圣父,产品是圣子、符号是圣灵。
因为品牌往往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一系列产品,话语、产品、符号就依次变成话语体系、产品结构、符号系统,这就是华与华品牌三角形理论的基本框架。
在中文语境中,我把华与华的品牌理论命名为“品牌三角形理论”,而不是“品牌三位一体理论”,是觉得三角形更容易记忆,也对应皮尔斯的“符号三角形”——符号、对象、解释项——分别对应符号系统、产品结构、话语体系,而在英语语境中,TRINITY更能让人理解深刻。
其次,企业建立品牌的目的,不是识别和区隔,而是销售和传播
②企业建立品牌,是为了帮助大众发现、购买、识别、记忆、认准、复购和传诵。
这个次序非常重要,我们把“识别”放在了第三步,识别之前是发现和购买;识别之后有记忆、认准、复购;最后,特别是加上了“传诵”。
记住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目的性概念和必然性概念,我们这样下定义,是相信只要按这个定义去做,就能让消费者必然发现、必然购买、必然识别、必然记忆、必然认准、必然复购、必然传诵,实现品牌的所有梦想!
1、永远把“发现”放在第一位!
传统的品牌理论,出发点都是识别和认准,认准我们的品牌,甚至忠诚于我们的品牌。
首先,这种想法在经营伦理上是错误的,顾客没有任何义务忠诚于我们,相反,我们有全部的义务忠诚于顾客。
其次,这种理论在实际成效上是低效的。为什么呢?在传统广告时代,就有一个经验性的数据:76%的购买决策是在购买现场临时做出的。当消费者考虑要买什么时,更多的决定是在店内作出的,准确来说有76%。
(购物点广告国际公司(POPAI)为全球零售行业市场营销协会发布的《2012年购物者参与研究报告》结果。)
在购买现场,人们随时会因为接受到新的刺激信号而改变购买决策,或者购买本来完全没有打算购买的东西,这种现场临时决策的购买行为,占所有购买行为的76%。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得品牌理论是抓“认准”、“品牌忠诚”,那就只适应于24%的情况,这个理论就是残缺的了。
所以,在华与华方法中,我们永远是抓发现和打动,然后以“华与华‘三个购买’理论”——购买理由、购买指令、购买指南——促成购买。
这是华与华和所有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我们那些案例得以成功的原因。
近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流传一个说法:“现在年轻人购物不认品牌了。”
年轻人不认品牌了吗?当然不是!
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在手机上刷屏购物,游逛的效率比在实体店更高,新的刺激信号更多,购买决策更容易改变和临时起意了,可能就超过76%的比例。
所以,我们把发现和购买放在最前面,之后才是识别、记忆。
2、“识别”和“记忆”要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专门抓!
为什么把识别和记忆放在购买之后呢?因为我们使用的大量商品,我们并不留意他是什么品牌!
以我本人为例,你问我家里的冰箱是什么品牌我都答不上来!你问我电视机,我常用的,我也记忆模糊,是SONY还是三星?不记得。咖啡机,每天用,完全没注意什么品牌。
品牌和顾客是弱关系,不是强关系。我们连很多熟人的名字都记不住,哪里记得品牌!
所以,识别和记忆要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专门来抓!
华与华在为佳龙辣条设计品牌的时候,想到了一个识别记忆的超级符号创意,就是在包装的撕口处设计一条龙,龙嘴对着撕口,龙身上写着:“撕开这条龙,好吃在佳龙!”
顾客在零食店里买零食的时候,他不太注意品牌,但是在食用的时候,他一定要找到撕口,撕开包装,我们就在这个地方,让顾客每年上百亿次记忆我们的品牌符号和广告语。
3、华与华特别强调最后一步——传诵!
识别、记忆之后,是认准、复购,这个大家容易理解,华与华强调的是最后一步——传诵!
传诵将流量漏斗变成流量循环,这是华与华的播传理论——传播的关键不在播,而在传,要让顾客传诵我们的品牌。
当顾客传诵的时候,传我美名,就是免费替我们做广告了。发动播传,传诵的关键,在于八个字:值得回忆,乐于谈论。
这是华与华的品牌资产理论——品牌资产就是品牌言说,是大众相互谈论品牌时的原话。没有言说,不能形成谈论,就没有品牌资产。
要谈论,首先要值得回忆,佳龙撕开包装的体验,值得回忆,也就乐于谈论;蜜雪冰城的雪王形象和广告歌都值得回忆,所以乐于谈论;你现在读了这篇文章,一定有值得回忆之处,你才乐于谈论。而你对华与华的任何谈论,都是对华与华品牌的播传。
品牌的目的,帮助大众发现、购买、识别、记忆、认准、复购和传诵,也对应了华与华方法的“消费者的四个角色”理论——受众、购买者、使用体验者、传播者。
同时,品牌也降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成本,是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风险防范机制。
最后,品牌定义还有一句话:
③同时,品牌也降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成本,是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们要再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事物的第一性概念——目的性概念。
目的性概念分为两个层次——外部目的和内部目的。而实现外部目的,是内部目的得以实现的前提。
这是“利他”的哲学基础。就像一个员工到公司工作,他的内部目的是升职加薪,而他要实现自己的内部目的,必须满足外部目的,就是他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同理,公司的目的是盈利以生存,而公司要实现自己的内部目的,必须满足外部目的,就是社会、顾客和员工的目的。
品牌的外部目的,是降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成本,是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风险防范机制。对这一条,也诞生了华与华的公关理论,就不在本文中详述了。
我们最后再复述一遍华与华为“品牌”下的定义:
①品牌是产品和它的牌子,是话语、产品和符号的三位一体(BRAND TRINITY),一个本体,三个位格。
②企业建立品牌,是为了帮助大众发现、购买、识别、记忆、认准、复购和传诵。
③同时,品牌也降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成本,是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风险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