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
以品类关键词为入口的搜索逻辑 正在失效
上一篇,我用3000多字讨论了品类品牌、人群品牌、场景品牌。
无论是围绕品类、人群,还是场景,品牌要在产品上的打磨、组织上的建设,都一样。他更多是指品牌在营销过程中的侧重点。
品类品牌,侧重于突出品类第一。
就像黄天鹅,不断去强化可生食鸡蛋这个细分品类的认知,希望用户在买可生食鸡蛋时,第一个想到自己。 当然,这个过程中,他还去引进了日本可生食鸡蛋标准、成立可生食鸡蛋研究院。下一步,更是涉及到鸡的育种、养殖、鸡蛋产品多样化,比如推出溏心蛋、蛋挞蛋卷。
人群品牌,侧重于一站式。
他的逻辑,是把品牌流量池当成私域一样去运营。在不断拉新的流量池里,洞察用户需求、与用户共创,并推出新品满足用户一站式采购。
就像babycare,为了成为新生妈妈的首选,他做的就是围绕母婴所有需求打造产品,从腰凳开始,到纸巾、零食,SKU超过3万个。
这两个方向都能够打造出行业数一数二的品类,为什么还需要场景品牌?
01 以品类关键词为入口的搜索逻辑
前10年,电商基本成为了所有生意的增量。传统电商是人找货的搜索的逻辑,比如我要买一把拖把,就会在电商平台搜索品类关键词“拖把”,然后再去选择相应的品牌。
这个时候,一旦有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称为品类第一,就能成为品类代名词,比如拖把专家大卫。
很大一部分人购买拖把时,在搜索框填写的关键词都是“大卫”。这样以来,其他的拖把品牌则没有与用户见面的机会。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就像卫龙之于辣条、足力健之于老人鞋、妙可蓝多之于奶酪棒……
基于品类关键词“搜索”的逻辑,目前仍是大多数品牌增长的途径。
我2023年在青岛走访了一个叫爱诗乐AshlerChina的抱枕品牌,以前的抱枕产品大多是ins风。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团队通过天猫生意参谋看到一个数据,平台电商内关于“国潮”的搜索量快速增长,但抱枕品类相关产品却几乎没有。
爱诗乐AshlerChina很快推出了一款传统醒狮图案的抱枕。而该产品上线的第10天左右,电商店铺突然迎来一波订单增长,单日单件商品销量猛增4-5倍。
02 搜索逻辑面临两个挑战
但这样的搜索逻辑受到两方面的制约:
第一种制约,是用户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非特定产品。
回到之前我们聊的Jobs to be Done理论:用户雇佣你的产品或服务的根本动机,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或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举个例子,当我办公桌杂乱无章时,我会在电商平台搜索“文件架”,因为我知道这样一个品类。 但有一次我们出去露营,我想要一个能装下很多水的水杯,我却不知道有一个新品类叫“吨吨桶”。
于是搜索框接到的指令就是一些问题“户外出行水杯”“超大容量水杯”…… 这些关键词引导出来的商品,有可折叠的小杯子、有丑且蛮实的大水壶,页面毫无下单欲望。 而知道吨吨桶,是在抖音上。短视频里,几个人在草坪露营,折叠桌上就摆着一个吨吨桶。贴切的兴趣场景、精准的商品推荐,直接刺激用户下单。
这也是搜索逻辑受到的第二种制约,“货找人+场景消费”的趋势到来。
拼多多是“货找人”的逻辑。 2018年,黄铮就提到,“拼多多是人的逻辑,我们通过拼团了解人,通过人推荐物,后期会过渡到机器推荐物。拼多多App里几乎没有搜索,也不设购物车。你可以想象一下,把今日头条下的信息流换成商品流,就是未来的拼多多。” 在大数据之下,平台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后来,抖音、小红书等一系列社交媒体的崛起,更是把“货找人”的逻辑加上了兴趣,社交内容为你构建起了一个兴趣化的场景,而商品就悄悄埋在其中。
在社交媒体中传播内容,首先就要求基于场景。 很多人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毕竟这些年来,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社交媒体,当我们在做内容传播时,最先确定的就是人群。 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方,甚至也提出了“人+货+场”的矩阵策略。面对机会人群怎么做内容,A3兴趣人群又该怎样做内容…… 以用户为基准做内容创新,这没有错。
但我还是想强调,要基于具体的场景做内容创新,而非人群。基于兴趣场景做内容,首先能够在场景人群中快速达成泛认知,并且筛选出真正对你感兴趣的精准人群。 先有了场景,再去做深度价值内容。它要么要有信息差,要么有完整的逻辑论述自己新颖的观点,要么提出方法论。 最后才是思考怎么在价值内容中植入情绪化表达,去推动用户下单。 这是场景品牌与其他品牌场景化营销的区别: 场景品牌的内容以场景为核心,以建品牌为主、促转化为辅;其他品牌以场景为工具,去释放情绪化的内容和眼球效应、植入卖点,最终引导下单。
但总之,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日常都浸泡在了兴趣电商之中,场景品牌和品牌场景化营销,都开始在兴趣电商中大量投放。 特别是高频低价商品,如果你还在等待用户主动搜索购买,那估计早就被同行截流了。
03 场景品牌不止于兴趣电商
消费者无时无刻不身处特定场景中。那么,当用户有需求的时候,品牌如何让他想起自己?最好是预先在产生需求的场景下,成为这个场景的第一品牌。
这不只是针对All in兴趣电商的品牌,而是所有。 就像我们夏天去海边打沙滩排球,大汗淋漓想喝点饮料时,你会想到谁?还会在矿泉水、果汁、苏打水、气泡水、可乐,这些品类中选择一个吗? 可能大多数人的回答,直接就是可口可乐。 在往年的广告中,可口可乐曾多次展现这样的场景,并给一代人留下了认知锚。是的,可口可乐一直在基于场景做品牌渗透。 BOP品牌创始人刘滨曾介绍一个案例称,土耳其软饮料市场上,有研究机构就可口可乐和另一个本地品牌Cola-Turka,在八个细分场景下比较心智份额。
结果是,67%的人能在3个以上场景主动联想到可口可乐,而Cola-Turka只有15%。 你可以解释为可口可乐是品类第一,但充分不必要。相反,场景第一更说得通。 可口可乐其实早已完成了场景品牌的从0到1,实现了“场景溢出”(后面章节会讲到)。另一个品牌,或许能够更好解释场景第一的重要性——虎邦辣酱。
2015年,在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饿了么打得不可开交时,虎邦辣酱悄然渗透到外卖场景。至今,人们见到虎邦辣酱最多的场景,依旧是外卖。其通过外卖场景累计开发的餐饮终端超过了10万家,平均年增长达到200%。 文化评论媒体「公路商店」就曾提到,“穷人的外卖已经被虎邦辣酱绑架了……无论我中午点的外卖是黄焖鸡酸菜鱼还是炒鸡蛋,这顿午餐都会通往同一个终点——虎邦辣酱拌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