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们说做一个采访,主要围绕他在上海国际广告节拿到年度新锐人物的事。
“获奖感言想说什么?”
“我想说……谢谢我们行业珍惜我这种慢慢做出头的普通人。我还有几个月就35周岁了,或许我评上「新锐人物」可以告诉大家:广告并不是一个「天才叙事」的行业。”
严枫
上海国际广告奖 年度新锐人物
MT蒙彤 事业部总监/Business Unit Director
听上去是职场爽文,但严枫并不觉得这意味着自己是天才。
01
“在25岁之前,我觉得我是个天才。
因为工作刚两年就拿了龙玺杰青华南的第一,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是天才。但后来慢慢想明白一个事情,就是,能赢是因为我入职3个月后就开始提案,临场经验丰富,未必是我的能力比其他人强多少。
我有一个观点,像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平时看到的最大的圈子就是娱乐圈,娱乐圈的存在感太强了,它创造了一个梦,让人以为人就该在二十左右的年龄收获很多东西,少年成名,大红大紫……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广告行业没有天才,广告是一种表达方式,人在刚刚开始表达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一口气把自己沉淀积攒了很久的洞察一起抒发出去,给人一种真的有天才的错觉。我想说……天才毕竟是少数的,更多的都是普通人。
大家都会经历磨难、痛苦挣扎,在这个过程里面学习成长,然后或许出头的日子会晚一点。像我这种,还有几个月就35周岁了,拿到一个「新锐人物」。
可能你一开始的灵气,你一开始对社会已有的一些观察,可以让你在入职广告这个圈子两三年、三四年的时间里大放光芒,但这些前半生的积累是会用光的,然后就会迎来一个很大的门槛,开始怀疑自己还能不能够留在广告这个圈子里,如果顺利的度过了,找到了你观察这个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方式,你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成熟的广告人,然后一步一步的,在35岁拿到一个新锐,到了40岁或者50岁成为一个大师……
没有天才,只有看过无数案例,对已有的东西张口就来,然后写出来,擦掉,写出来,擦掉,不断循环和积累。”
02
“你会遇到没有状态,没手感的瓶颈期吗?”
“我在25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崩溃,怎么写都不对,不知道该怎么写了,懵了。
后来走出那个阶段,现在再回头看,能知道当时的“没手感”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套路”,被过往的工作习惯和惯性所绑住,养成似乎很好用但又不太够用的一些模板,在以为可以一招鲜吃遍天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好像不是这样的。
另一种“没手感”来自于吸收的外力不够多,看到的太少,需要一段很长周期的学习经历,不能再靠领导和上级的帮助,只能自己找到重组一遍才能挣脱出去。
我当时碰到一个比较暴力的领导,开始疯狂找参考,疯狂的看片子,大量看广告的和非广告的短片,量大到任何人给我的任何Ref我几乎都看过。然后在看这个过程里被冲击,看着别人的作品去反推我能不能做出这个创意,不管是文案脚本还是卖稿方式,去代入自己。
比如当时看到一些很神很大胆的创意,会开始想“我能把这个方案卖给客户吗?如果给我这个方案,我怎么说服客户接受它?接到同样的brief,我能写出这样的脚本和文案吗?”
然后在这种反推的过程里,去挣脱自己的模板,看到自己做不到但需要做到的东西,手感和状态就会带回来。
但这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慢,不是一个付出了立刻就有回报的事情。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广告这个行业的残酷性,表面上广告这个行业的门槛很低,任何人,任何学历,任何专业的人都可以来做广告,很容易就能入门,但往后过了三年或者五年,门槛才会出现,突然意识到自己实际上适合或者不适合做广告,但那已经是投入了几年的时间和精力以后的事了。
没有行业没有门槛,只是广告的门槛出现在入门之后。
03
“你怎么评价一条广告的好坏?”
04
“如何说服客户买下你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