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洞察”是我入行之后,第二个学到的词,第一个词叫brief。
之前已经分享过brief相关的内容,今天就简单聊一下“洞察”这东西。
说得好听点,洞察就是灭霸手上的无限宝石,对藏在brief里的问题“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说得不好听,洞察就像是甲方手中的“鞭子”,甲方的一句“没洞察”或者“洞察有点浅”就能让整个团队加班,熬夜返工。
所以这个行业很多的时间其实是花在找洞察上,但找到的洞察究竟是“钻石”,还是随处可见的“玻璃”,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
在策略眼里,洞察是对品牌和产品与消费者关系的敏锐观察。
在媒介眼里,洞察是获得高投资回报率的投放决策依据。
在数据分析眼里,洞察是能够预测消费者下一步行为的关键点。
不同的工种,对于“洞察”的定义各不相同,我也不再一一举例。
我个人对于洞察的定义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即why。
之前,每次给小朋友做培训,说到“洞察”这个部分的时候,我都会拿出下方的图片做演示材料。
当你看到这张图片的第一眼,你觉得这个女人在干什么?
第一眼的表象,我们看到这个女人在路边伸出手臂,竖起了大拇指。
她要搭一辆车!(在国外文化中,这个动作是搭顺风车的意思)
因为她想要离开现在所在的地方,或者说她想去一个步行到不了的地方。
以上对于图片表现的探究思路,代表了洞察的三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叫“哦!”。这个阶段,看到的是显而易见的表象,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称之为洞察。
第二个层级叫“啊!”。这个阶段,就到了恍然大悟的阶段。是捅破表象的窗户纸后透出的一束亮光,那就是洞察。
第三个层级叫“靠!”。这个阶段的洞察会让人发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比如,使用拼多多对于一线城市人来说是消费降级,但是对于农村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消费升级,而且还是生活方式和产品品类上的双重升级。
三
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示我所说的洞察三层级,我就以最近刚上市的小米SU7为例,看一下如何用“哦,啊,靠”三个词解释小米汽车的销量表现:小米汽车的24小时大定数量接近9万。(这里不讨论“大定”的定义是否被重新定义)
只有洞察了小米汽车卖爆原因,其他车企才能借鉴超越。
小米汽车卖得好的第一层洞察:小米品牌有影响力,汽车发布会前的营销做得好。
小米汽车卖得好的第二层洞察:对于大部分下单小米汽车的人来说,他们本质上买的不是一辆代步工具,而是一个价格昂贵的大玩具。
小米汽车卖得好的第三层洞察:车主结构发生了变化,女性竟然占比40%,并且下单的理由在男性眼中极其离谱——玻璃做了防晒以及有收纳筐。
四
聊洞察,就绕不过一个争论了好些年的话题:时至今日,洞察是否已经被挖掘完毕?
是否人人都有“一朝热血干策划,惊觉再无新洞察”的迷茫?
如果从饮食男女或者国外七宗罪那一套人性框架看待这个问题,那必须承认“洞察已被挖掘完毕”。
但我更愿意相信洞察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进步,一并发生着演变。比如上个世纪的沙发土豆,到15年前后的手机抱脸虫,再到如今的“作茧自缚”。
虽然科技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结果类似,但其影响的方式却随着时代有着全新演绎。
如果你愿意相信还有大把的洞察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则可以进入下一节的内容:如何找到洞察。
五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对谈、体验的手段,配合“多问两层为什么”的思考技巧来找到一个让我们满意的洞察。
以前我觉得“找人来做音响访谈,大部分人说自己会买A款,结果走的时候带走B款”的故事只是案例段子,直到我自己参与进入一个品牌的视觉设计项目后。
当时参与到一个时尚品牌的美妆线形象更新项目,整个更新方向分为了三派。一方主张采用“老花”风,一方主张采用“大logo”风,剩下一方主张升级为“侘寂”风。
由于各方进行着“友好”的交流,所以在会议室内没能敲定方向。
出了会议室,我们看到在客户的整个办公区,员工购买的品牌产品(员工买服务品牌的产品,也算是一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吧!)是清一色的“大logo”。觉察到这一点后,我们又申请发起了一轮对于购买品牌的员工的对谈,之后得到了两个洞察。
1.“老花”在她们印象中是属于LV的专属设计,买一个老花设计的品牌,却又不是LV会让她们显得很“呆”(“呆”是访谈过程的原词)
2.自己就是一只“小野猫”(也是原话),侘寂风完全不是自己的风格,和品牌在自己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不同于平价品牌或者中高端品牌的消费者,当时所服务的品牌消费者普遍抱着一个心理:如果别人不能一眼看出来“我”用的是什么品牌,那就好像是衣锦夜行;如果品牌不能表达和衬托“我”想要的气质,就算再好看都会心里都会觉得拧巴不自在。
访谈至此,该品牌的形象更新也就有了方向——大Logo风。
体验本质上是在说一件事——到现场。稻盛和夫也曾说过:现场有神灵。仅仅靠在大脑或者会议所构建的用户使用画面,只是对洞察的闭门造车。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手机号一键登录”APP的功能。在这个功能问世之前,我们需要通过“输入手机号-跳转短信-复制验证码-跳回APP-输入验证码-确认登录”的繁琐步骤。在某个天才产品经理体验过整个登录/注册流程之后,洞察到了这一系列会导致高流失率的流程后,改用“手机号一键登录”替换掉原来的所有步骤。
很快,“手机号一键登录”就变成了APP产品的设计标配。
想知道鞋子好不好穿,自己上脚试试;想知道饮料好不好喝,自己买一瓶尝尝;想知道床垫的软硬,自己躺半小时就能知道;想知道用户为什么骂你的app,自己多体验几遍流程,自己也会忍不住开始骂自己。
“多问两层为什么”的技巧在数据分析中有个专有名词:下钻。
比如通盘的市场生意。“销量下降→具体是哪一个指标导致了下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指标的下降”。
以婚姻中“丈夫会主动开启屏蔽功能”的现象为例,展示如何通过“多问两个为什么”的技巧进行洞察下钻的过程。
第一层洞察:结婚一段时间之后,丈夫会在家中自动开启降噪功能,与妻子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不回复,或者选择性回复的表现。
第二层洞察:丈夫对于妻子下达的一些家庭需求予以回应后,没有得到相应的正向反馈,基于经验形成的期望管理,就让丈夫逐渐关闭对于会产生负反馈场景的回应。
第三层洞察:丈夫倾向于解决问题的沟通方式,妻子注重情感交流的沟通过程。丈夫追求的结果正反馈,但是妻子给予的是过程正反馈。在整个过程中,丈夫屏蔽的不是妻子的话,屏蔽的是他认为“无需解决”的信息。
六
现在我们都知道将iphone的问世说成是iphone时刻,不仅仅把iphone定义成智能手机,而是把它说成是移动互联网的钥匙。
迪士尼对于成人来说不是一个游乐场,而是一个成年人也能做回小孩的魔法世界。
对于购买豪宅的客群,不能说他们是土豪或者暴发户,而要把他们捧成经济起飞的参与者,历史脉搏上的弄潮儿。
对于都将筷子作为主要餐具的中日韩三国,不同造型特点的筷子,既可以说成日韩对中华文化的“背祖忘宗”,也可以说成是中华文化开枝散叶的结果。筷子不只是餐具,也是构建筷子文化圈的象征符号。
近几年,在叫得出名字的品牌中,Airbnb是属于对包装升华洞察这个技巧运用得比较好的那一个。
作为一个在线的订房网站,Airbnb提供的是个体户房东和游客间的住宿撮合服务。我们可以看一下Airbnb是如何通过不断地升华洞察,最终打动消费者,继而让消费者选择在这个平台预约住宿的。
针对于旅行住宿这件事,Airbnb得到的第一个洞察是“全程四星级、五星级酒店的房费,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比较昂贵”,Airbnb可以提供更具性价比,服务体验同样出色的住宿服务。
这时洞察还仅仅停留在“住”本身。接下来,Airbnb就要将“住”向“旅行”这件事情上延展了。
高品质的连锁酒店除了价格不菲之外,其内部的装修标准也是高度一致的。不论你坐了多久的飞机,前往了多远的城市,只要入住同一品牌的酒店,你就分不清自己到底在哪里。
人们对旅途中“住宿”这件事,不仅是希望有一个留宿的地方,更是希望有深入本地生活的体验,拥有一次短期的“生活在别处”。
本文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平台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