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海底捞在创立30周年之际,宣布开放加盟。
在此前的30年里面,海底捞一直坚持只做直营。
这倒是不难理解。
曾经让不少消费者决定走进海底捞的,是海底捞的服务,这样的服务需要直营的强管控才能保障。
但是,直营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海底捞此前也曾有过失败的扩张,每次关店,装修、设备等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损失。
选择加盟,这些风险就可以分摊给加盟商。
同时,
在海底捞的公告里,提到将在所有自营餐厅和加盟餐厅实行统一的营运及品质标准。
加盟餐厅将获得统一提供的人员培训、供应链系统、管理经验、食安管控、品牌营销服务、绩效考核等中后台服务,从而确保食品安全以及顾客体验。
看得出来,哪怕是放开加盟的海底捞,也希望能确保服务的稳定。
只不过,这次和以往不一样的是,
比起自己培养起来的员工,加盟商不一定有海底捞自己做的那份耐心,
他们更加渴望快速回本,挣到更多钱。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海底捞如何才能继续保障服务的品质呢?
恰好,我曾和几位在海底捞工作过的朋友聊过服务标准化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
我们会总结海底捞过去是怎么实现服务标准化的,
以及为什么其他餐饮企业做不到。
而其他餐饮企业做不到的原因,也正是海底捞放开加盟的难题。
本文将会以这样的结构展开:
• 海底捞如何让创新服务动作被发现和快速落地?
• 其他餐饮企业做服务标准化的难题是什么?
• 海底捞如何解决这些服务标准化难题?
• 海底捞的这套体系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提示:本文共计6600字,阅读需要26分钟。
01
海底捞如何让创新服务动作被发现和快速落地?
如果回顾一下去海底捞的过程,你一定对他们员工服务的热情印象深刻。
他们为了提升顾客体验,设计了非常多的服务动作,比如带围裙、热毛巾、赠送小礼品、唱生日歌、变脸。
这么多动作,放在其他餐饮店,能想到一两个,把它实际落下去就算不错了。
但每一家海底捞店,都能很容易的把这些动作全面落地。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海底捞,有一个最惯用的管理套路,就是评比。
做什么事都要评比。
只要知道事情应该谁干、怎么度量干得好不好,就开始评比。
比如:
发现桌子擦得亮会提升顾客满意度,擦桌子就可以评比。
上菜快会让顾客更满意,上菜时间也可以评比。
所有的评比都会分成ABC三级:
A级是做得最好的人,有奖励。
C级最差,就会有惩罚。
所以,只要是海底捞意识到的能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动作,通过评比,总能快速的在海底捞全面落地。
那么,这些提升顾客体验的动作,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海底捞为发现有效动作的创新,设置了奖金。
门店任何一个店员,发现某个动作可以提升服务体验,就能得到几千块钱的奖金。
如果这个创新被认定为有价值在全国推广,发给创新者的奖励至少十几万元。
像此刻海底捞的“川剧变脸”就是这么来的。
一个门店先干了出来,才全国推广。
在海底捞,有一个朴素的的管理原则:
“任何一件希望员工做的事、希望在员工身上发生的行为,一定给钱。”
而且,钱不能是小钱,至少要给到让员工有动力、值得奔一奔的钱。
在海底捞,店长的激励和回报一直很可观。
早在十年前,海底捞的店长,就能拿到30万的年薪。
对于一个海底捞员工来说,要想提升收益,会有几个关键的台阶。
(1)从店员到店长,收益会有跳跃式的提升。
(2)从单独一家店的店长,到多家店的店长,俗称“拓店”,就能分享到多家店的经营收益。
而决定一个店长能不能拓店的,还是看评比。
ABC三个等级的店长,C级的要换人,A级的可以拓店。
可想而知,店长对成为A级、可以拓店的渴望。
而成为A级的标准,既包括动作完成的质量和经营结果,
也包括创新。
在重点抓服务创新的那几年,一个B级店长,只要能做出一个关键创新,就很可能成为A级。
乍一看,这个店长管理能力未必强。
给他多个店,一定能管好吗?
管不好难免会造成资源浪费。
但是,如果仔细想想海底捞的逻辑,也就理解了:如果这个店长有能力带团队创新,那么给ta更多资源、更多门店,ta也有可能为海底捞找到更多关键的服务创新。
这些创新,也是海底捞在那个阶段需要的。
过段时间,
创新为海底捞带来的提升不大了。
如果下一个瓶颈是人才,海底捞需要更多的店长。
那么,每个店长培养出来多少人才,又会变成这个阶段的主要评比指标。
在《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里就写到,
在海底捞,谁培养的人就由谁管理,如果ta能源源不断培养人才,同时自己负责的分店情况都很好,就证明ta的管理能力强。
但是,像前面说的“服务创新”这样的动作,和其他的评比还不太一样。
服务评比,可以体现在顾客满意度里,还好用数据指标来度量。
但服务创新说起来就有点虚,如果激励又够大,很容易引发动作变形。
在海底捞,门店为了获得创新上的好评价,也的确干了不少实际意义不大的事。
对此,海底捞的做法是:凡是激励、凡是评比,必定有裁判员。
对于“创新”,在总部设立了一个评审委员会,评委都是海底捞的老员工,ta们决定了哪些创新值得奖励、值得全国推广。
这样,就保障了评比的公平。
这样看来,海底捞的服务标准化,主要是这么个套路——
(1)一切都评比。
(2)是评比就有裁判。
(3)只要是公司希望员工做的,一定给到利益。
(4)还要是足以让员工心动、行动的利益。
02
其他餐饮企业做服务标准化的难题是什么?
海底捞这套标准化的套路说起来简单,为什么在海底捞之前,其他餐饮企业都没做到呢?
最容易想到的原因是,如果像海底捞那么激励,肯定得花很多钱。
海底捞更舍得。
但其实,餐饮行业还有一个独有的难题。
在餐饮行业,实现服务的标准化,远比实现味道的标准化更难。
味道可以拆解成食材、配料、火候等几个因素,每个因素都可以在中央厨房定量管理。
甚至于,可以通过炒菜机等,降低管理难度。
所以,早在几百年前,菜谱就实现了味道的标准化。
但相比之下,服务的标准化就难太多了。
首先,环节拆不出来,每个服务员都是独立面对顾客的,很难像做菜一样,通过拆出环节、精细化的分工降低管理难度。
其次,要做到海底捞那样的服务,需要服务员完成的动作远比流水线上的工人复杂。需要服务员们理解、记住,才有可能完成,特别是还要处理顾客不同的要求。可是服务员学历大多不高,并不那么善于学习。
最后,还不能找人实时盯着服务员们、实时监督。海底捞的服务员要做出的诸多动作,有人监督时,也还容易做好;可是大多数时候是没人监督的,服务员们还要做好,就更不容易了,毕竟人还是会有惰性的。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所以在海底捞之前,哪怕有餐厅舍得花钱激励,也没有人能做到海底捞这样的服务标准化。
03
海底捞如何解决这些服务标准化难题?
上面说的这几个难题,海底捞是这么解决的。
第一,尽可能降低服务员的学习难度,找到管理要求的“翻译者”。
对于海底捞来说,要想推广一个动作,最基础的是要求是:“不要光写文字、发邮件,先做成视频”。
视频的理解门槛,远比文字低。
哪怕如此,大多数管理语言,对海底捞的员工们来说,都还是太抽象了。
要想要让ta们理解,得翻译成他们能理解的语言。
怎么翻译呢?
比如,
有一段时间,海底捞打算引入香港的5S后厨管理。
这套管理方法基本的原则,就是:整理、收纳、消除死角。
还会有很多具体的要求:
比如,眼睛能看得见的地方,一周内都必须打扫一遍。
比如,所有工具,使用完必须放回原位。每天下班、交班的时候,都要收拾好工具,保证下一个人找得到。
这些要求,海底捞会把它翻译成“工具不回家,我也不回家”,这样的口诀式的语言。
后来,帮海底捞做5S落地的咨询公司也很惊讶。
没想到海底捞能把他们的语言,翻译成这样的海底捞式的语言。
后来,翻译完成后,海底捞会把5S先在几个门店试点。
试点看到效果后,再全国推广。
推广期,5S的落地,就会变成评比店长ABC等级的关键指标。
推广完,海底捞后厨整体的异味,就比同行又小了好多。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翻译能力,海底捞才有条件不断学习更先进的管理工具。
第二,负责翻译的翻译者们从何而来呢?
这些翻译者,既需要理解员工的语言、又需要理解先进的管理语言,很难找到。
海底捞的翻译者们,有两个来源:
一种是出身自一线,通过MBA掌握了先进的管理语言。
像主要翻译5S的那位管理者,是海底捞的副总裁。她本来是海底捞店里的做饭阿姨,一路从后厨被提拔到了副总裁。
也是海底捞第一批被送去读MBA的人。
另一种是外招高管,ta们学历更高,有更多其他成熟企业工作经验。
海底捞对ta们的要求是,长时间轮岗,通过轮岗理解员工的语言、理解员工们每天的工作和困难。
先去门店,干几个月服务员,再干几个月店长。
如果不够,明年再去干几个月后厨、或者管几个月区域。
这些轮岗的时间加起来,不知道有多长。
总之就是一个标准:如果不能理解员工,就还不够,接着轮岗。
这样轮岗下来,很多外招管理者熬不住,自然会流失。
但留下来的高管,也就保证融入了员工的语言体系,能够理解员工,成为真正的海底捞人。
张勇自己也特别注意对员工的传达。
据说每次全员讲话,他都会改很多遍自己的讲话稿、和身边的服务人员试讲,保证讲话时每个员工都能听懂。
第三,服务动作复杂,员工学起来难免会烦。没人监督时,员工如果动作质量下降、开始偷懒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海底捞的解决方案就是“价值观”。
这套价值观,使得海底捞可以信任员工——没人监督时大多数员工也会主动做出对海底捞最好的动作,于是很多管理动作就可以被简化。
海底捞的价值观是“亲情”和“家人”。
在融入了海底捞的员工眼中,海底捞是家,同事也都是家人。
那么,肯定不能对不起家人。
别人来我家做客,也得好好招待。
于是,在这个价值观下,很多独特的现象就在海底捞发生了,比如:
• 员工在吃饭时,会愿意吃那些有一点损伤的蔬菜。把坏的部分切掉、剩下的部分接着吃,这样才能把最好的菜留给客人。
• 有人欺负一个海底捞员工,周围的其他员工们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 员工相处时,也会彼此感觉舒适而简单。
• 大家会真的相信,我们工作不只是为了钱,也同时为了海底捞这个家。
这样的价值观,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看起来简直匪夷所思。
那么,海底捞是如何让这个价值观成为现实、让员工认可海底捞为“家”的呢?
首先,家是没有边界的。
在海底捞,大量的员工不只工作在一起、也会生活在一起,也认识彼此的家人。
家人之间也是更加包容的。
所以,海底捞远比其他企业更照顾自己的员工。
比如:一个海底捞的新员工,生了病,海底捞会帮他垫付医药费、同事们也会照顾他。
一个员工的家人欠了高利贷,海底捞帮他还了债。
这些企业为员工做的事儿,不会发生在大多数企业,但是会发生在家人之间。
当海底捞主动做出这些动作、这样的故事在海底捞不断流传时,员工就会更把海底捞看作“家”。
在中国的文化里,有着“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句话。
在员工们看来,自然会想:海底捞如此对我,我又应该如何回报海底捞呢?
其次,家人是不会坑家人的。
海底捞的评比机制,保证了激励公平。
舍得给钱,让一切对公司好的动作都有奖励,保证了厚道。
而且,海底捞绝不让员工吃亏。
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海底捞的后厨,远比就餐区域更冷,和其他区域常常是两个季节。
温度更低,才能让食材更长时间保持新鲜。
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员工进出后厨时,温度差异特别大。
正常情况下,衣服穿没穿够,应该是员工自己的问题。
但海底捞会特意为员工准备保暖的衣物。
最后,家庭最怕选错家长。
海底捞的第一批管理者,是老板张勇在西安时,亲自带出来的店员。
ta们认可海底捞、也理解海底捞。
后续,再晋升管理者,特别是门店的管理者时,海底捞会要求,管理者的晋升,不仅仅看业绩和技能,还必须得到一半相关员工的投票支持。
既然员工都是家人,先不管你能力如何,家人们认可的,才能成为家长。
最终,
价值观帮助海底捞简化了管理制度,成为了标准化的保障。
而价值观之所以能成立,又源于它那厚道的制度。
对于能融入海底捞的人来说,海底捞的价值观是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承的。
有一位海底捞人说:
“一个人是不是海底捞人,看他走路就能看出来。”
一个典型的海底捞人会怎么走路呢?
步伐一定是略快一点的,身体是前倾的,远远的就看着客人的眼睛,人没到、声音先到,用全身的语言传递着欢迎、和渴望为你服务。
哪怕是外招的管理者,只要是与服务相关的,经过门店的轮岗,也会很快变成这样的步伐。
如果轮岗了一段时间,还没变成这样的步伐,大概率也在海底捞留不下来。
04
海底捞的这套体系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呢?
海底捞的这套体系也不是第一天就设计出来的,而是来自于日积月累的持续迭代。
一开始时,远不像此刻这么完备。
它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
一方面,张勇一直在学习,不断引入外部先进的管理工具。
不管是香港的后厨5S管理方法,还是后来的数字化。
在海底捞的员工看来,海底捞的IT做得也很好,找到了优秀的人、并舍得在IT上投入和推进。
另一方面,海底捞的老板张勇还会自己日常观察,一旦发现不应该发生的行为,一定会追查原因,建立规则、解决问题。
有一个他分享过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张勇去海底捞的运动场打篮球。
去了发现发现篮球是瘪的,他就和场馆的人员说了一下:我明天还要来打篮球,请充上气。
场馆的人员就和主管说了一下。
估计主管事也多,就没及时处理。
结果第二天,张勇又去打篮球,发现篮球还是瘪的。
就让人顺着场馆人员、到主管一层层复盘,这个问题为什么没解决。
最终意识到,篮球瘪了是小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指令传递”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
每个新指令,都是对日常工作的插入和打断。
如果指令不重要,那还好。
但是,万一是重要的指令呢?
仅仅靠管理权威传达,不靠谱。
因为自己作为老板,下达的指令都传递不下去。
那其他人的指令,肯定更难传下去。
于是,他就成立了一个催办部门。
什么是催办呢?就是催着办事的部门。
很多重要的指令,会给到催办部门,由催办部门来催。
任何人收到催办部门的指令,如果长时间没有响应,催办部门记录下来,到年底肯定影响绩效,评比中拿A就不要想了。
其实,这也是很多优秀管理者建设组织的路径:
第一,管理是让正确的行为多发生、错误的行为少发生。
所以,管理者要先对什么是应该发生的、什么是不该发生的行为有清晰的认知。
第二,在工作中观察行为,发现问题。
第三,如果看到一个错误的行为、一个不应该发生的现象,绝不应该仅仅靠指令解决当下的问题。那只会掩盖问题。
而是要意识到:常常一个问题的背后是一串问题,只有找到原因、用制度解决问题,才会解决这一串问题。
第四,建立制度,观察行为是否变化。
就这样一点点迭代下来,造就了今天的海底捞。
05
最后
每个行业都有时代红利。
在海底捞崛起的时代,整个餐饮行业服务质量低下,
而海底捞通过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吃到了那个时代的红利。
在这期间,很多餐饮企业都在学海底捞的管理,也挖了不少海底捞的人。
但是,真正能学成海底捞的却少之又少。
因为,要想学海底捞,不仅需要复制海底捞的制度。
还需要舍得激励、厚道的对待员工、建成家人的文化,
更需要一层层管理者贴近一线,日积月累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勤奋。
哪怕都做到了,价值观的建立也依然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
一位海底捞前员工,在被挖到另一家餐饮企业后,发现:
在海底捞,员工会主动吃有损坏的菜,把最好的留给顾客。
但是,在那个餐饮企业,员工会自己吃最好的菜。
因为这家企业对员工并不厚道,于是员工的心态就变成了“顾客都不吃的,凭啥要给我吃?”
当员工和企业进入到对抗关系,和顾客成为了比较对象时,好的服务也就不可能在这家企业发生。
毫不意外,那家企业并没能在服务上学成海底捞。
而这,恰恰也是海底捞在招商加盟时会面临的难题。
怎么保证加盟商理解、认可海底捞的价值观呢?
又怎么能保证加盟商舍得厚道的对待员工,与员工分享利益呢?毕竟,加盟商更想挣钱。
哪怕加盟商乐意,又如何能保证加盟商有能力、有时间完成对服务员和店长的训练呢?
只有保证新门店,全部都是海底捞自己的员工和管理者,完全复制海底捞的管理体系,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加盟店的服务质量,让顾客们仍然乐意因为好的服务走进海底捞。
而实际上,现在摆在海底捞面前的,也不仅仅是这一个挑战——
• 新一代的年轻员工,还能接受、适应海底捞的文化和管理吗?
• 品味上升的中产们,还会选择海底捞可能“过于热情”的服务吗?
• 顾客们的口味,越来越细分了,坚持保持口味统一、品质稳定的海底捞,又能如何对抗消费者的口味细分呢?
希望海底捞能找到办法,战胜这些难题。
参考资料:
《海底捞开放加盟,资金门槛千万级》
《海底捞你学不会》
作者:冬琪,来源公众号:于冬琪商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