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察 | 作者:汤飞 / 程斯妍
2024开年文旅销冠,毫无疑问是创造了“3天60亿”巅峰收入的哈尔滨。
继饭店里冻梨摆盘冲上热搜后,人造月亮、飞马踏冰、热气球、松花江上铺地毯、鄂伦春族人在中央大街表演驯鹿等等一系列把游客“宠到魔幻”的动作,让本地人都直呼“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
现在不止尔滨,其他城市的文旅也跟着卷了起来。
在接住这泼天富贵的路上,各地文旅姿势整齐划一,从“质疑尔滨、理解尔滨、成为尔滨”,甚至“超越尔滨”。大家活跃在互联网上花式整活,通过“发疯、听劝、秀真诚”三大招式制造出一个又一个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这种现象级的正面影响无疑是所有企业品牌的追求。虽说爆火不可复制,但我们可以复盘。这些五花八门的动作里,其实蕴藏着品牌营销的重要方法论。
今天,老汤就来好好聊聊“文旅三招”背后的底层逻辑。(搜索公众号:汤飞)
01
发疯是情绪营销策略
“发疯”是一个网络热词,指的是一些把疯言疯语搭在一起、夸张无序的句式,又或者是一些令人大跌眼镜、抓狂的行为。
从表达逻辑看来,这些动作大多没有意义、荒诞不已,但是它往往能传递出饱满的情绪,成为了年轻人对当下压力的宣泄与反击。
各地文旅这次有“发疯喊麦”的、有“反向操作”的、有“题海战术”以量取胜的......面对高涨的市场热情,一改以往的刻板印象,完全放飞:
总的来说,文旅局都是努力在和年轻人玩在一起,主打一个“打不过就加入”的接地气路线。在老汤看来,我们可以把这种“发疯”视为一种情绪营销策略。
匹配当下人群的情绪需求,和他们使用同样的语言才能沟通顺畅
了解并融入年轻人的喜好,是品牌最基本的营销策略。当发疯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之一时,品牌就应该结合这种方式去做营销。
从同类法则出发,放下“正儿八经”的常规架子,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让他们产生新鲜感、好奇心。之前我们分享过一篇关于情绪的文章:《汤飞:情绪!品牌营销的新战场》,里面就有谈到,情绪营销的本质是营造“亲密关系”。大家“疯在一起”、“疯得开心”,品牌共情消费者、消费者以朋友的角度认识品牌,之后的沟通就事半功倍了。
当然,如果高端品牌本身营造的就是高高在上普通人不可及的形象,代表的就是不平等、不亲近,那就并不适合这种营销方式。
发疯的本质还是创作,但创作门槛低、自发传播效应强
虽然各地文旅局的这些视频都让自家的网友尴尬到“脚趾抠地”,大多数喊麦视频词语粗糙、并不押韵,但是在这个氛围下,利用网络热梗,话题度一下就上去了。
基于这些“劣质”产出,网友又留下了“这视频要是出省了,我明天就离开山东”、“四川的朋友怎么不笑了,是不爱笑吗”等玩梗评论,还玩出了“各地签署互不嘲笑条约”的新梗,为本就发疯的氛围“火上浇油”。
阳春白雪高雅,但有欣赏门槛。下里巴人通俗,往往可以打开更广的受众面。
把握好发疯的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喊麦曾一度被视为劣俗文化的代表,如今却成了炙手可热的艺术现象。并且这次首发喊麦宣传片的,是已经拉满好感度的哈尔滨,大家只觉得有趣、好玩,使《我姓哈》成为了哈尔滨又一出圈亮点,也引发了后续文旅局的陆续效仿。
可以说,“宣泄情绪”的时代潮流+喊麦视频的流行趋势+哈尔滨已有的好感度,为全国文旅局奠定了发疯的基础。
去年花西子在危机公关期间也选择了发疯式营销,就得不偿失。因为在危机时期,消费者通常希望品牌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激烈的营销手段吸引更多关注。
发疯的目的是和消费者一起玩起来,不能是让消费者看笑话。(搜索公众号:汤飞)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