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和00后相继步入职场在掀起一轮青春风暴的同时,也带来了广告年轻化的趋势。在这波潮流中,“发疯”营销无疑是地位最高的营销方式,不少人趋之若鹜,以“发疯”的方式进行宣传。更有甚者,不少品牌也通过“发疯”的方式进行营销,收割了一大批年轻人粉丝。究竟什么是“发疯”营销?“发疯”文学能为品牌带来什么?相较而言,“发疯”营销又有哪种弊端?跟随小编的视角看过来,一探“发疯”文学背后的含金量和奥秘。
什么是“发疯”文学?
“发疯营销”是一种新时代的文学营销形式,主要根植于年轻人丰富的情绪感官。如果你到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搜索关键词“发疯”,就会被千千万万个发疯表情包和发疯语录包围。这里的“发疯”是指“一通输出情绪饱满,逻辑在理表达混乱,阴阳怪气讽刺拉满。”
总的来说,“发疯”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情绪营销策略,其通过运用夸张、荒谬、离奇等手法以及包含粗俗和暴力等元素的极端情感表达,来引起年轻人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学形式在广告营销中经常被用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产品或品牌的情感连接。
“发疯”营销能带动消费者情绪
"发疯"营销作为一种情绪营销策略,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帮助消费者宣泄情绪。通过与年轻人一起创造有趣、荒谬的元素(即“玩梗”),“发疯”文学成功地融入了年轻人的文化圈层,并针对他们的特定需求进行营销。
数据表明,当代年轻人越来越重视情感和情绪的表达,他们愿意为能够触动自己情感的产品或体验买单。而“发疯”文学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从年轻消费者的情绪需求出发,通过独特的创意和表达方式,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和感动。
通过运用“发疯”文学的营销策略,品牌可以更好地与年轻人建立情感联系,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愉悦和满足感,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双赢。
如肯德基疯狂星期四营销中,以广泛传播洗脑的方式进行产品营销,将“发疯”营销做到了极致,也收获了很好的营销效果——每逢疯狂星期四肯德基的销量总会增长甚至翻番,“发疯式”营销功不可没。
“发疯”营销的弊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发疯”文学在广告中的应用也需要适度。过度的夸张或离谱的表现方式可能会让广告显得过于夸张或不真实。因此,品牌需要在运用“发疯”也营销时保持适度,确保广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很多品牌在使用“发疯”营销的时候,往往存在不懂得把握度的问题,这变成了“发疯”文学的弊端。过度追求奇怪和荒谬可能会导致艺术性的损失和阅读的难度。有些“发疯”营销作品可能走向了极端,过于追求离奇和疯狂的元素,导致消费者难以理解和接受。
以花西子失败的“发疯式营销”为例,花西子的发疯营销受到了网友一致的嘲讽。不仅是因为哗众取宠的本质,还因为表达自己的委屈的过程中缺乏真诚而被嘲笑,部分言论被诟病为“偷换概念”、“用力过猛”。
因此,品牌应当适当利用“发疯”营销,避免走向极端。
“发疯”营销带来的广告年轻化趋势
不能否认的是,“发疯”营销为广告行业带来了年轻化的趋势。这种营销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成功地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为广告营销带来了新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运用“发疯”营销的元素,广告变得更加有趣、富有个性,能够更好地与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广告策略不仅让品牌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传播,还为品牌注入了年轻、活力四射的形象。
“发疯”营销在广告中的应用,适应了年轻人追求个性、时尚和文化认同的需求。通过与年轻人喜欢的文化元素结合,品牌能够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文化圈层,并展现出品牌的时尚、个性和创新性。这种形象塑造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和忠诚度,为品牌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乐乐茶为例,它从内容到包装皆把“发疯”营销玩得很开。不仅借用了网络上流行的发疯体,还对经典IP进行了表情包二创,“疯上加疯”,给人带来的快感立竿见影,与年轻消费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总而言之,“发疯”营销为广告行业带来了年轻化的趋势,容易与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也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
如何使用好“发疯”营销
“发疯”营销作为一种独特的营销形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然而,要利用好这种营销形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创新性。要想在众多的“发疯”营销广告作品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表达方式。要注意与年轻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相结合,创造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
其次,要保持适度性。虽然“发疯”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但也要注意适度运用。要避免过度夸张或离谱的表现方式,保持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最后,要注意不要触碰道德和伦理的底线。要尊重消费者的权利和尊严,不制作或传播涉及不良元素的作品。
总结:在“发疯”营销越来越流行的今天,不少品牌都应用上了这种别出心裁的营销方式。“发疯”营销对于亲近年轻人群体、广告年轻化、引起消费者共鸣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发疯”营销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品牌在使用时一定要把握好使用的“度”,方能将“发疯”式营销真正地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