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讨厌你们这帮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华与华的超级符号那套理论,的确是好东西,我也认真学习过。把复杂的品牌打造理论,简化成能够让普通人秒懂的语言,同时又可以成为指导团队作战的“三板斧”,按照简单的体系化来为客户服务,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说实话还是挺佩服他们的。
但近日华与华推出的一个案例,让我感觉到华与华在“叫卖”的路上,越走越远,从那年的老娘舅到今天的烫嘴哥,为了所谓的“超级符号”,不惜以丑为美,只为了博取所谓的流量。
当然,我不否认的是,中国市场足够大。因为各地发展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在当下以及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所谓高中低端的审美会长期同时存在。
而相对占据多数的,仍然还是普罗大众,华与华的客户,绝大部分都是处于面对普罗大众市场定位的品牌。这些品牌基本上不会考虑品牌美誉度问题,把精力尽可能多的放在知名度上。
而为了符合扩大知名度的目标,类似这种老娘舅和烫嘴哥的品牌运作,倒是完全符合了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耍丑、耍眼球,成为吸引眼球流量的利器,像极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玩法。
这可以称之为“叫卖的进化“,以前的叫卖,是“卖好”,今天的“叫卖”,是“卖丑”。
说实话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在足够的广告投放资金支持下,通过将卖点信息简单重复的传播出去,能够在短期内形成受众的记忆,然后在手中出现消费的时候,提高“消费时的品牌提及度”。
而“卖丑”的形式,符合了让其他人觉得自己高位的心理认知,更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个持续“重复”的传播方式,持续“重复卖丑”,其实跟百年前几百年前的“叫卖”没什么区别,所不同的只是“叫卖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从事广告行业的人,大多都知道一句话,叫“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是指广告人对于社会认知具有舆论引领性作用。站在社会的角度,越具有舆论引领作用的角色,越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结果,对于社会是否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与价值。而这种“极端叫卖”的品牌和广告行为,在我看来,是一种广告文明的退步。就像前几年类似那种“某某旅拍去哪儿拍”喊几遍的电梯广告一样,狭小的空间里,乘电梯里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在耳朵边不断重复。这种对耳朵的强奸,虽然能够形成记忆,但坦诚的讲,对这种品牌,我实在提不起任何兴趣,即使知道了它,也不会选择它。
烫嘴哥的出现,在我看来,距离物欲越来越近,距离文明越来越远,看起来好像很有效,实际上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