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ITIONING
华为请刘德华代言是正确的做法,茅台停止一切联名是停止了错误的做法。
华为请刘德华代言,相互之间的势能是匹配的。如果刘德华接受了小米手机的代言,或者华为请了流量明星代言,就是和自身的定位不符。
茅台停止一切联名,是停止了错误的做法。
因为之前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让年轻人习惯茅台的口感。但是问题在于,顾客选择茅台并不是因为茅台的口感好,而是因为茅台的品牌势能高。
茅台只是停止了错误的行为,但还没有找到提高品牌势能的正确做法。
华为请刘德华代言
华为请刘德华做代言人这件事,要对比着看。例如oppo手机请姜文做代言,就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首先代言人的人设是面向商务人群的中年男性群体,品牌的定位则是青少年的拍照手机。二者是冲突的。
当然品牌也可以认为自己是在转型商务手机,要和华为在商务手机竞争一下。但是oppo完全没有找到自己和华为手机的差异化,在拍照功能上和华为竞争,机会非常小。
代言人可以视作品牌的原点人群,原点人群要和品牌的定位一致。
小米的代言人选择就非常差异化,一直都是年轻人熟悉的艺人。因为小米手机的定位就是互联网直销手机,它的核心顾客就是消费力不强的年轻顾客。
这些代言人正是小米用户们熟悉的,也是他们认为自己未来的样子。如果是姜文代言小米,那就不合适。
代言人选择要符合适宜性、权威性和示范性的原则。
赤水河酒请梅西代言就不符合适宜性原则,因为梅西的名气要远远大于品牌。代言广告放出去,顾客只会记住梅西,不会关注品牌。
在二手车品牌的代言人选择上,瓜子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二手车交易是严肃的、非冲动性的交易,请严肃性高的艺人代言是正确的。其他两个品牌请搞笑艺人做代言,会增加顾客的不信任感。
至少不能增加顾客的信任感。
对比下来,你就发现华为请刘德华代言,是特别正确的选择。
首先是时机,华为已经是国民级的品牌了,当华为和刘德华同时出现的时候,顾客不会只关注代言人而忽略品牌。二者的势能是相当的。
如果是华为刚做手机的时候,甚至是还在为电信公司做定制机的时候请刘德华代言,就不是合适的时机。
就像赤水河酒,它现在的阶段相当于刚刚起步,这时候请梅西做代言就不合适。
其次是调性一致,也就是定位正确。
例如梅西,他最适合给李宁或安踏做代言,或者其他体育装备品牌。或者任何需要体现奋斗精神的品牌。
白酒品牌请代言人,似乎都很喜欢请政治人物的特型演员。这也是错误的选择,因为不管是哪个政治人物的特型演员,他们所对应的位置都属于茅台。
选错代言人,本质上是战略定位模糊。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广告宣传、一个产品设计、一个渠道选择,但是本质上都反映了一个组织的战略选择。
例如卫龙推出川菜大师监制的辣条,就是战略模糊的表现。因为辣条源自湖南,正宗的辣条怎么会变成四川的?
当然四川也可以产辣条,也可以开创一个川味辣条的品类。但是不能说正宗辣条是来自四川,我们虽然有率先抢占心智的说法,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事实。
这就是没有正确定位为前提,盲目使用品类理论导致的战略混乱。
茅台停止一切联名
茅台做冰淇淋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是错误的做法。理由是顾客并不会因为熟悉酱酒的口感而选择茅台。
茅台和瑞幸联名的时候,我们依然坚持这个观点。
茅台卖的不是酱酒,而是国酒,是一种脱离了口感体验的心理体验。即使年轻人因为冰淇淋和咖啡熟悉了茅台的酱酒口味,也不代表他们会选择茅台。
假设和瑞幸联名的是青花郎、习酒或国台这些酱酒品牌,还会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吗?显然不会。可是这些品牌的酱酒在口味上和茅台相差无几,很少有人能尝得出来,更何况是掺在比例更大的咖啡里。
为什么口味相差很小的青花郎或习酒联名瑞幸不会引起关注,茅台就可以?显然不是因为酱酒的口感体验,而是茅台品牌带来的心理体验。
茅台把酱酒掺进了冰淇淋、咖啡、巧克力,表面上是获得了很多关注,但是长期来看是降低了品牌势能。
就像如果今天华为手机请某个流量艺人做代言,他们的狂热粉丝们也会在社交媒体上狠狠夸一波华为。但是长期来看,对华为的品牌势能一定是伤害性的。
迷恋短期的、大量的流量,是一种品牌短视的行为。没有正确战略的前提,做什么都是错的。
在引起全民关注这件事上,鸿星尔克和王老吉都做到过。王老吉在汶川地震时捐款1亿,瞬间引爆全国人民的热情。鸿星尔克也做过类似的事,但是和王老吉相比效果差太多了。
根本的差别在于,王老吉在引爆全民热情之前,已经明确了 “预防上火的饮料” 的定位,并且在罐装饮料销量上已经超越了可口可乐。
如果王老吉是另一种可乐,或者它的销量根本无法和可口可乐相比,那么它就不具备相应的势能。它的战略重心就是聚焦资源发展自己,做大销量,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流量曝光,即使这个流量非常大。
所以销量遥遥领先真的很重要,很多人挤兑定位公司只会说遥遥领先,显得很没有创意。
尤其是在余承东的助攻下 “遥遥领先” 变成了一个有点媚俗的词,好像再强调销量领先就显得不够高级了。
还有人说耐克、苹果、可口可乐从来没说过销量领先,它们也不是靠销量领先成功的。
对此我们的观点是:销量或技术领先是一个有效的战术,任何一个品牌都不是靠单一战术成功的。
另外,可口可乐的确说过自己销量领先:一天600万人次在喝。
我们拿王老吉的有效实践来看鸿星尔克,它跟其他体育装备品牌有什么不同?对顾客有什么独特价值?王老吉是能预防上火的饮料,不同于可乐。鸿星尔克是什么?有何不同?与顾客价值何关?
没有解决战略问题,再高明的营销手段、再大量的流量都于事无补。
例如海信电视,在上一届世界杯搞了一个 “中国第一 世界第二” 的迷惑营销,让很多人倍感迷惑。
虽然海信的品牌部门持续嘴硬,并没有出面解释,可能认为黑红也是红。但是到现在来看,还有人对海信电视有印象吗?
制造冲突、引起争议是有效的营销手段,但是这个前提是你自己有正确的定位。
例如真功夫挑起针对洋式快餐的 “营养还是蒸的好” 的冲突营销之前,它砍掉了自己的油炸产品,建立起了中式快餐的定位。
海信电视在发起迷惑营销之前,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世界第二的电视品牌?那世界第一是谁?海信电视拿自己的钱给三星电视打广告?
战役引爆人心,用较小的成本实现较大的传播,这是我们倡导的品牌哲学。但是它的前提是战略直指人心,也就是战略要正确。
对现在的茅台来说,它已经解决了“战略直指人心”的问题,它的战略重心是以正确的战役不断升级品牌势能。
有人会说茅台的势能还不够吗?难道还需要继续升级?
这要看茅台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如果它把五粮液、剑南春当作竞争对手,目前的势能已经足够了。如果它把拉菲、路易十三当作竞争对手,目前的势能还不够。
在新的视角下,茅台如果要联名,应该去联名故宫、唐人街、凡尔赛宫,而不是把自己变成料酒,掺和在咖啡、冰淇淋和巧克力里。
总之,请代言人和联名是品牌常见的营销活动,这些活动也偶尔会带来大量的流量。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战略为前提,这些流量都只能是短期效果。
更坏的效果是品牌对营销活动带来的流量上瘾,痴迷于用一次次的意外收获来创建品牌。试图用战术的勤奋代替战略的懒惰。
华为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在没有技术突破和销量领先之前,对营销行为带来的关注非常克制。直至势能到达节点之后,才高调出场。
即使高调出场,也对口碑的反转时刻保持警惕,例如任正非说自己也用苹果产品、美国是华为的老师、不用华为不代表不爱国等等。
茅台的做法也非常清醒。没有被海量的流量所诱惑,及时停止了稀释品牌势能的行为。遥遥领先于海信、吉利、鸿星尔克等沉迷创意和流量的品牌。
但是和华为相比,茅台只是停止了犯错,还未找到持续塑造品牌势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