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不稳定的当下,越来越多情绪问题积压,社会整体敏感系数提升。据统计,疫情期间,全球新增超过 7000 万抑郁症患者,9000 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睡眠障碍。
受够了忍受和压抑的大家,只想“花钱买快乐”。无论是品牌,还是主播,都应当成为阴暗情绪的出处,让久经压抑的需求得到满足。倘若不小心踩到大家埋藏已久的心头刺,只会引起消费者强烈的应激反应。
戳中哪些情绪可以赢得消费者共鸣?又有哪些积怨踩不得?以马斯洛需求梯度,刀法盘点了现代人亏空已久的 8 大情绪需求,并总结了品牌营销指南及避坑建议。
01 用真诚和确定性,重建安全感
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缺乏安全感,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困境。
信任感:用真诚坦白,建立信任纽带
可深交之人,必可信任,品牌亦是。
频出的造假事件,让人们的信任成本越来越高。“韭菜”成为了消费者的代名词。越复杂的环境,极致的简单越有冲击力。
对于品牌,说不如做。如同恋爱,真诚最动人心。当下火热的“溯源营销”就是这个逻辑,直接打开全生产过程,开放原料供应地,用极致坦白换来消费者信任。对于五感相关的产品尤为适用。
比如,“不生产水,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的农夫山泉,一直以“寻源”作为品牌营销的关键词,以纪录片视角打造 TVC,让领消费者看到水源地实景。药妆品牌可复美,通过开放产品陈列体验厅及生产车间,让经销商、消费者用“眼见为实”建立品牌信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信任难建立,毁掉却很容易。就像出轨不止一次,消费者没必要再给欺骗者第二次机会。
确定性:提供明确指引,找回生活的确定性
机会往往藏在不确定里,大部分人的生活中都充满随机。
面对突如其来的工作、生活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去寻求解决方法。即使明白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会在疲倦脆弱的时候,期待有成熟、确定的指引。因此,当大脑意识到可以通过确定的路径来完成一些东西时,就会感到平静和放松。
品牌可以通过对产品或活动设置目标及完成指引,来让消费者感受到生活里可以捕捉到的确定性。比如,乐高的每一个套装中都有极为详细的搭建说明。只要按照说明搭建,最终就一定能收获想要的图景。
疫情的到来,不少品牌的销量都受到影响,乐高却展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究其原因,当是黑天鹅突袭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细微之处,找到可把控的确定性。
02 作孤立社会的连接器,给到爱和归属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都需要爱和归属。
宠爱感:用无条件宠爱,让他们重温儿时的任性
高强度工作之下,大部分人都是维持公司运转的螺丝钉。
一天 8 小时、甚至 10+ 小时,处于绩效目标推动之下,人已经习惯了精密的得失计算。理性帮我们维持着情绪稳定,压抑着情绪需求。但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渴望有机会卸下理性,纯粹地感受美好与温暖。
品牌恰可以成为这个“透气口”,让消费者感受到:不用完成 OKR,也配被爱。
“玩具营销”的风靡,即证实了成年人对逃离“高效”世界、获得无条件宠爱的渴望。可以看到,遭到疯抢的玩具们都是 30+ 大儿童的童年回忆。对这些玩具追逐的背后,实质是他们的少男少女心。
比如抓住了这一点的 KFC,为每个玩具都配了充满粉红泡泡的文案 —— “少女心满满,吹的风都是甜的”、“装得下小日常,也装得下公主小脾气”,用充满梦幻童话感的昵称,与理性主导的成人世界形成鲜明对照,夺得消费者的欢心。
归属感:打造连接纽带,为同好人找到归属
生活的快节奏,让奔跑的人们看不到身边的人和风景。
人类学教授项飙老师曾指出,科技经济发展之下,我们身边的“附近”消失了。人们的关注重点除了生活的琐碎,剩下的好像只有宇宙世界的宏大。人们不再看见身边的彼此,城市成为了冰冷的容器。
但看不到只是暂时的,与人连结、找到情感归属终归是人的本能。疫情的到来,也让人们重新意识到了关照内心的重要性。无论是飞盘、陆冲的兴起,还是最近的 city walk、搭子文化的爆火,都显示出了人们对于社交关系,亲近自然的渴求。
以此为着力点,为城市生活中的陌生人建立联系,不仅可以为他们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还可以增强品牌粘性。近几年兴起的同好社群,疫情期间出现的 CP 组队,以及火热的宠物经济,都是源自于陪伴、归属需求。
比如,不少户外生活方式品牌都会开设品牌社群,定时发起活动,通过打造能产生情感链接的场景,让消费者彼此产生情感,同时增加与品牌的粘性。宠物品牌则通过强调“人宠关系”,引发消费者共情。
03 用认同和理解,重拾稀缺的尊严
梁文道曾说,“尊严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稀缺品”。但尊重需求的满足,直接关系到人的自尊感。
认同感:呈现多样的美,打破“不完美”焦虑
BM 风越盛行,“身材焦虑”越风靡。
美国学者格伯纳的“涵化理论”曾指出,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所传达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社会有着巨大影响。在“白瘦幼”的主流审美下,不少人为了成为“BM 美女”,选择走向极端,从而让自己陷入到无法与身材、食物和解的痛苦挣扎中。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的官方数据,2002 年仅收治患者 3 例,2016 年上升到 1100 例,2019 年超过 2700 例。而中国整体的进食障碍患者可能在 9000 万到 1.2 亿之间。
脆弱的个体往往容易从众,而具有中心效应的品牌可以为分散在隐蔽角落的个体找到群体,告诉他们美不止一种定义。比如,王饱饱就曾携手青年志,为饮食焦虑群体做了“TAKE EAT EASY”纪录片,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NEIWAI 也提出 “NO BODY IS NOBODY”。
找到普遍正确但细分的痛点,以品牌视角深入切入,直白表达自己的站队和立意,不仅能缓解焦虑,也更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
但痛点也是雷点。人想要理解,但不想要区别对待。同样是关注身材压力痛点,多芬英国由于推出了 6 种不同瓶身的限量版沐浴露,被网友吐槽物化女性 —— “量下三围,才能确认买哪一种”。
释放感:做打工人嘴替,帮他们“发疯”
劳动力是用来给资本创造价值的。
多 PUA 、多 PUSH 就能多创造价值,这是大部分老板的脑回路。作为打工人,在公司里就只能做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虽然 00 后在努力整顿职场,但能摆在台面上对峙的,还只是不合法理的小部分。言语攻击、高强高压带来的身心疲惫和自我挫败感,仍无法奈老板合。
压抑总需要释放。受够了逆来顺受的打工人,选择在社媒“发疯”,用魔法打败魔法。打工人自己不能在现实中敞亮地说,但品牌们可以成为他们的嘴替。
肯德基 V 我 50 的荒诞文案、乐乐茶发疯杯的火爆,无不传递着当代年轻人压抑已久、无处安放的“疯子灵魂”。身上已经压满稻草的年轻人,只想快乐消费。
面对当下年轻人各式各样的焦虑,品牌要做的,就是理解、尊重,然后给到一个能释放压力的途径,哪怕只是“治标不治本”。千万不要爹味十足的,给他们致命一击。
04 为自我实现,赋予价值和希望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活一辈子,总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潜力,留下自己存在过的印记。自我实现,是人最高阶的需求。但在社会习俗的规训下、阶级固化的现状下,不少人都难以实现自我价值,产生自我怀疑。
价值感:用品牌声量,让女性价值被看见
长久以来,女性在社会中都以“妈妈、妻子”的角色呈现,处于辅助地位。
但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的自我价值被越来越多地讨论和关注。去年上野千鹤子老师的爆火,更是把女性价值带到了舆论中心。然而,不可否认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确实会面临着种种额外的挑战和阻碍,比如职场上的女性歧视等。
有社会声量的品牌,可以成为她们的帮手,借助媒体力量把被低估的女性力量真实展现到公众面前,促进女性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实现。比如,铂莱雅连续三年在妇女节启动“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品牌项目,通过短片重现真实女性力量,为女性价值发声。
为目标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发声,代表着品牌选择成为他们的朋友,更有助于拉近品牌与消费者距离,赢得好感。与此同时,价值的共鸣往往会带来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品牌的触及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面价值观的展现能赢得消费者认可和共鸣,反之则会让消费者嗤之以鼻。物化女性、擦边色情等置女性价值于不顾的营销手段,可能会让品牌永远躺在黑名单。
希望感:赋予产品积极意义,传播正能量
互联网红利消退、大环境动荡,这届打工人躺不平又卷不动。
供佛牌、抢头香、买佛珠,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了上香。不止于为寺庙增添香火,他们还把希望投向了彩票。据统计财政部统计,7 月份,全国共销售彩票 489.05 亿元,同比增长 55.9%。
在社会内卷的压力和竞争下,寄托心愿,消解焦虑,成为了年轻人自我和解的一种方式。
品牌可以通过设置语言或者情景,让消费者能从产品中获得正念积极的情绪。比如,名创优品以上香为主题场景,将线香更换为香薰,开设花艺香薰主题快闪店。好望水的“望杏福”、“望桃花”,蕴含幸福和爱情,让人感受到向上和美好。
美好往往也能带来分享。对于有情绪价值、积极意义的场景或者产品,消费者也会有打卡、PO 圈的冲动,把正能量散发给更多人的同时,也为品牌造了势。
05 结语
打小就与互联网共生的他们,早已看过了社会千面,不需要再被每天提醒“努力努力再努力”。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共情,为年轻人消解焦虑,用真心换真心,才能真正赢得好感,建立品牌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