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为加班现象分析
广告行业(营销人、品牌人、广告人)的确是经常需要加班的,也是从事这个领域的朋友们的痛点了,为什么行业经常加班或者说加班比较多呢?通常而言,尤其是身处乙方公司的人,一般加班都有这么几种:
1、突发性加班
这一类加班通常虽然叫“突发性”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这些工作通常对时间非常敏感,主要是围绕突发热点、重大节点做方案。比如新品上市发布、双十一大促、突发社会热点,还有一个就是比稿,很多公司非常喜欢将工作推到眼前,不到眼前不确定。
2、事务性加班
也叫日常性加班,这一类加班往往是因为日常工作量太饱和了,有可能是人手不足,小的广告公司没有那么专业,可能创意岗、策略岗、客户岗是一个人在干也有可能,但也有可能是双方沟通不畅、能力不足等导致改稿太多了。
3、习惯性加班
这一类的加班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公司管理层的水平不足所导致的,尤其是那种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都不行的管理层只能搞基层。一般存在以下情况:喜欢开会,一开几个小时经常的;管理层不专业,导致工作习惯不好;公司错误的文化,比如什么狼文化……
而这其中突发性加班,之所以说有规律可循,因为一年重大节点也就那么几个,公司的客户一般也都是年底就签合约提案了,除了社会热点和新客户的比稿,前两点都是可以提前规划好的,不将所有的工作都堆到眼前,能避免非常多的加班。
事务性加班中的比稿太多,一般是对客户没有掌控能力,导致的被动改稿,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迟迟不能确定,一个小物料也能折腾非常久;还有的客户变态,当然也有自己公司领导或者说项目负责人变态的,做事没有规划,明天要的本来应该提前很多天要沟通的,但非得明天要的今天晚上给你说明天早上交东西……
而让很多人难以释怀的则是习惯性加班,这一点不只是在广告营销这个行业,也发生在其他各种各样的公司。
比如开会,一开几个小时,这中间就啥事也不能干,关键是没有结果的开会,更是令人恼火……而在广告营销行业,创意岗、策略岗往往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资料、做调研、再来做出东西,内部审核,提交客户,一开会,时间就被浪费了。
再比如管理层的问题,一方面管理层未必有好的工作习惯,搞得其他同事只能被动配合管理层,而不是管理层创造好的工作机制来配合他;另一方面,管理层是很难被考核的,于是混水摸鱼的只能“低需氧”搞表演性加班,加班的当然是基层。
公司文化自不必说,狼文化、鸡血文化、甚至是不良文化……
二、如何避免加班?
1、强规划、做预案
广告营销行业什么时候最忙?一般是年底的时候。
一是,普遍要做年度总结和第二年的年度方案,广告公司要给客户做,甲方岗位的同学也要做。比如汽车行业就存在,钱没花完,下一年甲方的预算也会被缩减;二是,广告公司普遍要参与比稿,毕竟客户有可能会换掉代理公司,就需要参与比稿;三是,年底的营销节点也确实最多,双十一、双直二、双旦、春节、情人节等等,都聚在年底那两个月时间里,比稿会多一些。
虽然说比稿是真刀真枪的实战,对广告人提升自我能力非常有帮助,但上面说了,“什么时候最忙、忙什么”这些都是固定的,对这些固定节点,要提前做好规划,预先设计好方案,或者至少做一些准备工作,不要等到时间到了才着急忙慌的动工,这样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加班。
新品上市、春节营销、双十一、情人节等等营销节点,都清楚的写在了日历中,都是非常常规的营销课题,营销人、广告人应该提前做好有研究和总结,有什么什么样的套路和玩法,过去是怎么做的,市面上有哪些案例和玩法可以参考借鉴——这样更加能够事半功倍。
而对突发性的热点,应提前做好执行手册,规定创意原则、方向和执行标准,比如最起码的什么能追什么不能追,比如热点追什么,是做品牌还是做产品?再比如标准是怎样的,好坏对错如何衡量?这样就不至于临时抱佛脚,单纯靠运气、灵感去工作,也就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加班。
2、敏捷反应、套路化工作
很多的从业者往往只专注手头上的事情,却对“工作方法、流程、机制”等涉及到管理的缺乏兴趣,自我管理层面上,对时间、进度、轻重、缓急等做不到合理规划,大量的从业者做方案都是压到最后几天做完,却在方案前期慢慢想慢慢耗时间。而在平行管理方面又做不到配合。
虽然说好策略、好创意是需要花时间的,但是如果仅靠苦思冥想天马行空,将工作寄希望于灵光一现,这是不现实的,有些文案、设计也是这样……工作是不能只靠灵感的,这一点参考王晶导演的“演戏不能光靠灵感”,不能戴了口罩就不会演戏……
营销人、广告人都应该学习,工作和演戏一样,如果将演戏拆开,语言、神态、肢体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可以演戏。也应该像产品经理一样,做策略做创意和他们做产品一样,也是一个精益制造、敏捷开发、不断迭代、最小可行性产品的过程。
好的工作方式,是有规划的,并将作业流程进行更精细化的SOP分解,比如做创意的,就可以分成方向、洞察、概念、调性、参考、元素,直至成品。每天按步骤推进,争取每天都能向前一步,不断迭代创意,直到把一个平淡的想法,变成一个bigidea。传统的创意出品更像是在暗箱内操作,成品的效果和进度,只系于创意总监的一念之间,而敏捷式的创意开发,更能确保整个创作团队对工作的成果和进度拥有共识,不至于产生分歧,并且提升campaign完成的效果和效率。
3、做好客户管理
日常服务也天天加班,不管什么作品都要改稿七八遍,一个小物料折腾广告公司小半年……最主要的原因是广告公司掌控客户的能力太弱,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工作反复修改,迟迟定不下来。
客户是需要引导和管理的,而不是一味迎合。如果一间广告公司的文化就是客户说什么都是对的,客户想要什么就立马做出来给他。这样的广告公司看似给客户提供了一流服务,但其实不然。
因为真正赢得客户的,是你的专业。你提供的创意作品和策略方案,真正解决了客户市场端的问题,帮助客户实现了业绩提升与增长,那么客户才会长期信赖你,与你合作。
而如果只是给客户提供随叫随到的保姆式服务、跪式服务,是无法赢得客户尊重的,也收不起价钱,最后只能沦为民工。而且一味迎合客户,也注定做不出好的作品和成果。
当然,如何管理客户,这又是一个新的难题了。
日常服务也天天加班,还有一种可能是遇到了变态的客户,这种客户虽然不多,但也是有的。
比如一到下班时间就给你下brief让你第二天上班交作品的,一到周五就下单让你周一交方案那种。这样的公司就应该曝光、拉黑。下次换工作前多打听一下,广告业还是有这样一份黑名单的。
4、学会开会
绝大部分公司,其实最该和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更好的开会”,包括广告公司在内,天天开会,但其实压根儿不懂得如何开会。
回到广告行业,甲方营销部门也适用,首先要明确的是,开会的目的是讨论创意,而非发想创意。而大部分公司的操作是,把开会当作头脑风暴,一开会就是坐那苦思冥想,但实际上,大家不知道脑袋在干嘛。
真要是想创意,哪里不能想,厕所不能想么?吃饭不能想么?走在路上不能想么?人类的脑袋,什么时候要限定一个场所或场景才能思考的?激发创意依赖高质量的讨论,这样的会议半小时就能解决问题。创意会不是用来现场想的,不是用来闲聊的,而是用来争论的。
可以变一变开会形式:开会前,先把各自的idea打印或发群,开会就专注讨论;不要带手机进会议室;会议尽量站着开,可缩短开会时间;开会超过1小时,主持会议的要罚款等等。
其次,开会应该追求明确的成果,而非一轮一轮的重复。这种情况在广告公司也经常遇到,从接到brief开始想创意,接下来的过程就是一轮接一轮的创意会,每天的会议内容都一样,每天都在原地踏步和重复劳动,没有结论,也迟迟定不下来核心创意。
其实,开会一定要有明确的结论,比如这个会确定方向,下个会确定概念,再接下来确定调性,如果没有结论那也能反思,说明方向不对了…会议一定要有结果,一步步推进,不做无用功。
5、管理层要反思
在我看来,管理层其实都是一家公司的“中间商”。因为管理层怎么说呢,执行的活儿不怎么干,不像基层执行人员很好考核的……而且,怎么说,一家公司的市场部,以及广告公司的那些创意部门、策略部门,本身就很难考核,最终的结果如何一定要放到市场中去检验的。
但是管理层很多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管理层的工作习惯,本身的专业度,以及领导团队的方式,对团队至关重要。上一P提到的开会方式,就是一点。
通常来说,一家公司的管理管理,其实只有三个点:管事、管人、管钱。中间的管理层一般身兼两个管,管事和管人。
管事考验的专业性,机制和流程、工作方法非常重要,尤其是管理层自己要能有方法论指导团队。管人考验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很多人个人能力非常出色,但管理团队沟通部门和同事之间,就是渣渣……
管理层这一块儿不方便多展开,太得罪人了。
总之,管理学都要学习一下,我的一个心法就是:管流程比管人事更重要。如果还要多加几条那就是:团队要有方法论,要鼓励知识产权创新,要共情要以身作侧……
最后
有些公司,不分甲方和乙方,就是不值得你去浪费时间的……请记住,工作就是你和公司合作一起去市场赚钱,不值得合作的公司,就要感情换掉。
只知迎合、跪舔甲方的乙方,只会拼命下单压榨乙方的甲方,以加班为荣、按时下班为耻,把是否加班作为考核标准的公司,都不值得待……
至于文化层面,只要看领导对外称呼内部人员,是说“同事”还是“员工”,也就基本能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