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微信支付
代理商:Tone·同玺
我们想聊的低碳,是......
打爷爷那辈传下来的那种
写在家训里,盘得已经包了浆的那种
✨传统古法老低碳✨
低碳这么“大”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聊“小”了?
“低碳生活”是一个方法,用来回应全球级的问题。这也是在聊低碳的时候,大多数品牌的解法。但在我们看来,全球问题,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太过庞大,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以至于,不去做任何事。
我们认为——与其给普通人制造“全球级大焦虑”,不如谈谈每个人力所能及的“日常级小方法”。聊聊我们能做什么,做过什么,什么应该发扬,什么应该学习……甚至不谈问题本身,而是在我们的生活里,多寻找一些早已存在的低碳生活习惯,然后去褒扬它们,让人们更有践行低碳生活的动力。
低碳这么“新”的概念,我们是不是聊“老”了?
对啊,我们就是聊“老”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就是要往“老”了聊。因为我们发现,真正在低碳生活上践行得最早最好的,不是身背Freitag的年轻人,而是用废旧的窗帘改装成买菜背包的老太太,不是拿着“回收材料自带杯”的小红书博主,而是二次利用黄桃罐头杯的老大爷。如果低碳出档综艺,那你身边的许多老年人,都是这个领域的OG。
你又想发问——这不是偷梁换柱吗?老年人的习惯和低碳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吧?
此言差矣!老年人那些节俭的习惯,实际上是源自珍惜万物的传统。这个传统,从父辈母辈传到我们的身上,也将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在低碳生活对地球的责任感之外,又加了一份对亲情的羁绊,一份对传统的认同,让低碳生活在每个人的身上,更容易被践行。
⬆️平面合集⬆️
公益广告,重在“商量”
公益广告是一个很特殊的类目,既好做,又不好做。好做在它的主张一般都更加单纯,在内容的呈现上也更为纯粹;但不好做的地方在于,一不留神,公益广告就变成了对公众的情感或者道德的绑架,甚至变成一种训导式的要求。
我们认为,在今天,一个做实事的公益广告,不应该为了追求情感的张力,而去放大社会的冲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每一个随手乱扔的塑料瓶,都是一滴地球的眼泪”,而是找到和公众找到一个沟通的渠道,一个“能坐下来聊一聊”的角度。
我们认为在这个项目里,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角度——我们号召低碳生活,但不会去要求你多做点什么,只想让你,把你父母留给你的好习惯,做下去就好。
最后,说点题外话
一定要感谢客户给这个项目,配备了超大体量的传播
让这篇文章的撰写者在福建的一个小县城里,居然都发现了自己作品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