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过度“美化”的包装,内有乾坤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除了追求实用功能之外,还会追求“多”的价值,希望购买的商品分量越多越好,其动机是满足“少花钱多办事”的求利心态,而当现实与想象产生分歧,就会失望。像网络上一些品牌商家抓住受众的此种心态,在产品包装上表现出既省去部分成本也能实现“多”的消费心理,吸引更多购买。如有的大杯奶茶实质上是纸套撑起来的,有的奶茶冰比奶要多,还有的商品用外包装图片掩盖了实际商品大小。


包装耍“小聪明”,犹走钢丝线
品牌受损的信誉对品牌来说尤为重要,这代表着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已经降低。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告大师奥格威先生的品牌形象论说明了品牌的无形资产,联系着产品的质量和价值等,是一个比产品物质属性还要重要的概念。而品牌在销售过程中通过美化可以增加品牌的价值预期,但是过度美化与实际产品品质不符合,就不利于品牌资产长期积累。

突围:从认知上稳固品牌形象
目前塑造了稳固形象的品牌一般包括脱口而出的小米手机、苹果手机、比亚迪、可口可乐、茅台、LV等等,它们的知名度和品牌个性早已经深入人心,只要受众想到品牌,就能简单概括该品牌的个性和形象。如茅台的第一形象就是国酒,加上品牌一直以来塑造的高端和酱香典范的印象,让这个品牌的卖点成为了广告个性。再如同样是国货的比亚迪汽车,其国产之光的形象和某个硬件方面的优势也成为了让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