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驴技穷?被看到才是广告创意第一性
最近椰树直播间又火了。椰树老板真是个奇才,我越来越佩服他了。
之前就有一个逻辑:椰树直播间虽然俗辣,但它管用,能让你看得到。
有人说椰树黔驴技穷,没有新创意玩法。
现在的大环境下,各家的宣发预算都很保守,尤其是那些陷入低迷还未恢复的企业。与其花大预算出新的创意方案,搞异业联名、拍TVC,最后可能淹没在茫茫广告中,不如用最朴实、最容易执行的方法,最大面积地换回这个注意力,这才是生存之道。
而且很多人也误会了“创意”的初衷。
为什么要做广告创意?当然是为了吸引人去看,这才是广告创意的第一目的。
按照马斯克第一性原理,我只要达到目的,你管我是用什么方法。
所以我并不认为椰树笨,也不认为它才尽、技穷,在商业圈里,能把一种玩法玩到最极致的人,才是最牛逼的。
“从小喝到大”这个slogan平平无奇,黑红黄蓝的外包装不时尚,直播间从女色擦到男色也不高雅,但椰树就是高度围绕“俗”这个定位,去做高频传播,直到形成了固定标签、品牌印象,成功扭转舆论风向。
最初被罚款时,还有很多人上纲上线喷椰树低俗擦边。而在屡次被罚款后,眼见着椰树依然坚持这样的营销套路,舆论已经逐渐演变为网络流行梗:“平等地物化一切人类,不让擦这边,就擦那边”,甚至有人笑称:椰树年年交罚款,就为了这点“艺术追求”。
也有一些品牌试图效仿这种“黑红也是红”的擦边路线,但椰树之所以能把“黑红”变成“长红”,靠的不光是坚持,还有长期被罚款经验中积累出来的尺寸拿捏。衣服并不过分暴露,但显身材,形象也阳光健康,一些人还赞扬“很有东方美”,想歪了你都要自我反省一下。
如今饮料赛道卷成麻花,所有品牌又全都挤在直播间,但只靠一种画风就能维持热度的,唯有椰树。
难怪椰树直播间运营方会这样回应:不会在网友意见中迷失自我。
没有变现?那是你不懂心域流量玩法
当然还有人疑惑,看到又怎么样,椰树这样的国民老品牌,本来就具备大众认知基础。即便直播间这么火热,每次都有10-20万人观看,最多时甚至达到了78万人,但场均销售额只有一两万,最低时只有1000元,甚至有时候连小黄车都不挂,达不到销售转化,对品牌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的确,所有不以销售转化为结果的创意都是耍流氓。但事实上,“懂一个品牌”和“我持续被这个品牌相关话题影响”是两回事。
椰树家喻户晓,受众度很高,但是不是就代表它完全没必要做广告营销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曾见过很多老品牌,几十年如一日闷头做产品,品质依然能扛,但由于太长时间脱离新营销,在时代洪流中,一点点丧失了和用户的沟通,最后甚至新生代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品牌活着,无声淹没在同类品牌中。
品牌知名度不光靠产品口碑拓展,也要靠营销,靠话题度。
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一个品牌,都要通过营销话题、互联网跟用户不断地进行沟通,去辐射、占领用户心智,从而最终影响用户的购买行为,而这个购买行为并不一定会马上体现在直播间的销售数据上。
从椰树官网公布的数据上看,2021年和2022年两年销量都呈现逆势增长。
虽然一直有业界评论椰树这十年来销售额几乎没有太多变化,一直在40亿左右浮动,是一种“摆烂行为”,产品单一、新品接力不济、缺乏有效创新,原来的销售渠道和消费群逐渐老化,需要扩展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
但不得不说,椰树直播间的尝试,又何尝不是和新生代消费者的一种高频连接?
在一众老国货中,鸿星尔克、白象、蜂花等都经历了昙花一现的爆火,后又归于沉寂,一直坚持活跃在大众视线中的,还是椰树。而打动新生代消费者不需要太多选择,拿出椰树宇宙最强单品——招牌椰汁就够了。
所以说品牌们不要总是随波逐流,跟风热门概念,看私域火就去做私域,看直播火就去做直播,看小红书火又火速开号。用什么平台做传播并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明确并坚持战略定位,才能积蓄品牌势能,最后转化为品牌销量。
椰树直播间“蹦迪权”最后被一位网友花8万块拍下。
8万块30秒,只和模特团共舞,不准打广告,究竟是什么人拍下了这样奇葩的出场?他又将如何利用这30s做到效益最大化?别说你不好奇。
得,到时候椰树又能再续上新一波热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