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孔二老师发了一篇《35岁营销人如何转型?》,
后台留言确实炸,35岁不仅是营销行业的槛,也是各行各业的槛。
但留言中有很大比例竟然来自30岁左右的营销人,也讲迷茫不安,不知道该去向何方。
其中有留言就谈到了自己的处境。
他说,年轻时不知道天高地厚,直到30岁。
毕业五六年了,曾经怎么做都不错,现在每天都要思忖怎样做才不错。
时间带来了赘肉与年龄,带走了试错的机会与成本。
尤其带走了营销人该有的激情与不服。
30岁的营销人虽然仍富斗志,但内心往往趋于保守,害怕过错,更怕错过,畏首畏尾,踌躇不前。
在这个不上不下的年龄,
公司的前浪们往往把持已有的江湖地位和客户资源;
每年招进的后浪们又创意奔腾火力全开。
自己苟在夹缝,与上拼心机,与下拼开机。
更令他焦虑的是,
他不仅已经听不懂客户在要求什么,
也开始听不懂年轻人在说什么……
与前者比,他阅历尚欠,与后者比,他又存在代沟。
“信息短路”,直接限制了他的职业生路和升路。
他沮丧道,如果无法突破这个瓶颈,自己要么混资历混吃等死;要么就吃老本吃相难看……
孔二老师听完也想到自己的30岁……
是的,30岁对营销人来讲属于“本命年”。
倘若不能成功进阶,那么,就会被大权在握的老人嫌弃,然后被年富力强的新人取代。
01丨两个挑战四个困境
30岁,于个人职业而言,你至少会面临两种挑战。
挑战一:外界的评价标准越来越苛刻
如果你在25岁写了一篇刷屏级文案,那么周围人都会赞你年少有为不自卑,甚至还会有有心人欣赏你的才华,向你提供其他机遇和平台。
但如果这样的成绩发生在30岁,就称不上美事,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是你应该达到的水平,否则还怎么好意思往下混?
加分项变成了基础项,不是人们的眼光变了,是年龄大小就代表着评分标准。
挑战二:机会对你的青睐越来越少
年轻时候的你觉得遍地是机会,但到了30岁,公司和上级往往会将更多的机会给新人来练手。
而你的职责往往是用来扛事、求稳,虽然中流砥柱也是台柱子,但机会的减少也伴随着成长的收窄。
无法成长为领导,无论你的存在和岗位多么正确总会因年龄问题而被推倒。
这还不是最严峻的。
个人的困境往往被大势所裹挟。
于整个行业而言,你也将面临四种困境。
一营销的天花板越来越低
如今越来越多品牌开始自己组建营销团队自己玩,甲方已经不再是那个甲方,但乙方却还是那个单调的乙方。
几十年前奥美创始人大卫·奥格威曾说甲方既然已经养了狗,又何必自己汪汪叫呢。
而今甲方们真的宛如二哈附体,把原本乙方该干活儿自己干了。
两者的边界日益模糊。
乙方公司在企业营销中越来越处于边缘地位,这就致使了营销业的天花板持续走低。
以前你折腾到后半生或许仍能功成名就,但你现在在前半生就无路可走。
营销企业自身的上升通道都已经被缩减,你个人的上升通道又能好到哪儿去?
二品牌的需求痛点越来越分散
随着渠道、平台、人群、时间的碎片化加剧,品牌的需求痛点也四分五裂,散落在各个角落。
以前营销人头疼的是客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现在营销人崩溃的是客户什么都想要。
这就是使得营销人疲于奔命,从脑力劳动变成了苦力劳动,只能拼人力、拼耐力、拼体力。
你已经不再是创意的发明者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只是客户意志的执行者和搬运者。
之前所能收获的成长如今已然荡然无存,只陷入低效率的重复之中,无边无际,永无出头之日。
三营销的玩家越来越杂
之前营销业的庄家基本被4A公司所把持,随后所产生的新型营销公司无论怎么包装,实际上还是沿袭了4A的方式方法,仍是大品类的分支。
就像曾经的内容行业基本就是指所谓的传统媒体,再无其他。
而如今,科技、数据、AI、电商、个人、大V等各方角色都来瓜分蛋糕。
比如小米、阿里、微博等平台型科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能被定义为广告和营销公司。
这些带有新玩法的大玩家涌入,让传统靠创意、文案、设计、传播等取胜的营销公司黯然失色,份额骤减。
这也就是为何近些年来,营销公司的整体收益和利润都在接连走低。
水大才能鱼大,水小只能做小。
四大趋势里营销公司的位置在哪?
几年前,营销行业的产业界线非常明显,泾渭分明,品牌在对不同领域的专长有所需求时,会找各类专业服务机构辅助。
比如
品牌要做战略咨询时,第一顺位想到的肯定是麦肯锡或波士顿咨询,亦或者其他垂直咨询公司;要做营销传播,肯定会找奥美、蓝标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营销机构;埃森哲这种技术机构也自然做他该做的事。
但是,如今,专业服务行业的格局变化太大了,产业界线日益模糊。
现在的商业环境中,品牌所面临的商业问题愈加复杂,之前战略、营销、技术各条线找对应的机构,但现在这种操作模式越来越难满足品牌,分段交付效果不尽人意。
品牌对一条龙服务有无限渴求。
所以,品牌现在需要的并不是咨询公司、营销机构、技术解决方案机构,他们需要的是了解业务情况,解决商业问题,并且帮助自身取得切实效果的团队。需要的是总揽全局并且拥有强大执行力的团队。
但是,营销公司能满足吗?
难!
为什么?
因为营销公司的人员架构体系,人员知识储备目前源源未达到如上要求。反而战略咨询公司一边转型,一边蚕食,降维打击营销机构。
就像历史没眼泪的位置,市场留给营销公司的位置越来越小。
你的位置更摇摇欲坠。
02丨“进阶”—五建议
如果你真的能明晰以上,此时此刻肯定会生出一些悲凉。
不是孔二老师危言耸听、贩卖焦虑。
而是“两个挑战、四个困境”
从一小一大的共同格局上,作用了一个注定无法消解的悲剧。
很多事粗略看是个人运势,放大看却是时代时势。
雷军曾对所谓的成功之道困惑了几十年,最后才恍然一句“凡事要乘势而为”。
在你30岁的盛年,恰恰遇到了整个营销公司的暮年。
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
然而,悲观者永远正确,却往往只有乐观者才会成功。
所以对于30岁的营销人,孔二老师有5个微不足道,但或许能以微见著的建议。
建议一:一切以“第一性原理”为本
第一性原理,即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通俗讲,就是一个复杂表象下的核心本质。这个算是营销人的关键竞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底层能力。
另一种说法你肯定更熟悉:日光底下无新事。
一切都是既有元素的新组合。你对本质挖掘的越深,对信息了解的越透,对事件发展判断越准确,自然对营销技能的提升,自我基本盘的打造越快。
所以对于营销人,无论平台、技术、渠道、用户等如何演变,一定要静下心来,看一个案例别像看魔术那样被表面所蒙蔽。
比如带货很火,但它的本质,它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正如全球最早的上市的广告公司之一,博达大桥广告公司决策制定研究所的创立者马修·威尔科克斯所说——创造新的“选择捷径”。
选择捷径是本质,带货只是形式。
又比如五一期间爆红的《后浪》,依然采取的是年轻化的鼓动语境,时间倒推100年,五四运动时也是类似的说辞。年轻人的喜好真的变了吗?
再比如B站营销的爆红,客户是要B站吗?客户想要的是年轻化。
孔二老师一直认为年轻人的需求在变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从脑科学的角度,人类现在的认知模式与6000年前并无二致。
既然人类整体都没有变,又何来年轻人在变?
一定是有某个“第一性原理”被人们给忽略了。
通往年轻化的路,不止装B这一条。
建议二:个人IP的打造
营销人到35岁后,如果你还想吃这碗饭,那你得在这行留个属于你自己的标签
这样,你的营销后半生才不至于焦虑、才不至于被后浪轻易拍死。
何为标签
就是你的人设、你的IP、你自身给客户的记忆点。
做营销的人都知道,现在稍微有点预算的客户在要求乙方服务团队时,是很挑人的,起码这个团队得头儿在这个行业有点地位,或者做出过刷屏的案例,拍出过质感高级的片子,或者长期服务过大厂亦或是同品类的资深营销人……
但,这些都是基础,说白了,让客户未见面就安心的是,作为主力的你,在这个行业内得有点名。
营销行业是太看重人设了。
所以30岁左右的你,可以开始打造人设了。
你会问,何从下手?如何打造?
首先,你得找个定位,当然这个定位是跟你兴趣相关的最好
比如:小马宋老师战略咨询、杨不坏老师的策略、黑马老师的社会化营销等等,这几位年轻的老师都是在近几年通过人设的打造,在营销圈找到一片自己的江湖。
找到定位后,你用五年时间来重复的,持续的在这条路上下点苦功夫。
现在各种工具和平台的崛起,太适合一个渺小的个体来打造自己的品牌了,朋友圈、社群、公众号、抖音直播等等
我经常喜欢说一句话,真正聪明的人,都在做笨的事情。
30-35岁,5年,都不需要你的天赋,只要在你营销工作外,坚持下来,你就是这个垂直领域的小专家了。
可能对你来讲,迈出第一步比较难,但你仔细想想,绝大部分失败是没有后果的,很多时候你的害怕让你选择了退缩,束缚了你的手脚。
最重要的是打造个人人设的成本为零。
最最害怕的就是,枕畔思量千条路,明朝依旧卖豆腐
所以,当你30岁了,想在营销这条路进阶一下,那打造你的IP吧。
建议三:数据信息分析能力
营销人一定不要过度执迷与营销理论,毛主席教育我们,眼睛无法向下看的人,一定是无法看懂中国的实情的。
营销同理。
在营销和传播路径高度数字化的今天,
营销人需要做的事相比之前简直云嚷之别。
日常工作中,你要弄清楚消费者的爱好及触点习惯,
快速知晓、分析爆款产品的趋势,以及监测近段时间的热点信息、事件,更要深度判断各投放平台的属性,思考客户品牌及产品的匹配场景等等。
那这些市场、品牌、客户的实情都在哪里,
就藏在营销背后的数据里。
不管客户有没有要求你做数据统计和分析,你一定要将这当成一份为自己而做的工作。
最终通过这些内容,去帮着客户判断所处行业的未来趋势,缩减试错成本,甚至去指导产品开发、供应链升级、各部门间赋能协作。
曾经的宝洁就是典型的例子。听取营销公司的建议砍掉了近乎一半的产品,然后才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增长。
该营销公司也因此得到了来自宝洁更大的投入。而提出该方案的营销人,后来也被宝洁招至麾下,成为全球高管。
别看现在他家做了一款爆款,那家做了一个刷屏,你就开始想走捷径,殊不知他们这款阶段成功的背后有无数个平平淡淡甚至失败。
在这诱惑多多的营销生态及浮躁的大环境中,你要坚信,做品牌跟做人一个道理: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30岁了,你做策划,做创意,做判断,一定要记住,数据及基于数据分析得到的信息一定是最正确的。
你在说服你的上司或客户时,
告诉他们你是从哪里得到的信息并建立数据模型分析的,你写在PPT上的结论、创意、策略什么样的逻辑和思考。
因此,你具备数据搜集及分析判断能力后,如何去判断了,你将会是一个团队中比较重要的存在。
数据是最重要的商业资产,未来营销部门的本质就是数据部门。
30岁开始,着重培养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持续不断的、勤奋的锻炼并运用在实践中,在将来营销的道路上将会越走越宽。
建议四:高内聚 低耦合
30岁的你可能已经带团队了。
你是倾向彼此协作,还是单打独斗呢?
这两个都不是什么最优解。
最合理的方式,是“高内聚、低耦合”。
内聚是指团队成员的各个职能,可以有效的统一在一起形成合力。
耦合是指,员工A的工作需要员工B的协助,如若B不在,那么A就无法完成任务。
所以内聚要高,耦合要低。
这听起来似乎矛盾,既要形成强大的合力,又怎能彼此互不依赖呢?
说白了其实就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这首先在你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就需要“高内聚”,自己能够独当一面,也能像齿轮一样,匹配不同的项目组或陌生团队。
当这个能力放大,就是能在最短时间应对不熟悉的新生客户及需求。
而自己也要“低耦合”,不是他人的附庸,也不是借助谁的能力和光环。
这样的你,单独时能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放哪儿都行,指哪儿打哪儿,成为将才。
而自己带团队时,能带出一支虎狼之师,完成向管理层的蜕变,成为帅才。
建议五:永远向有结果的人学习
学习是营销人永恒不变的课题。
但注意力是有限的,你的大脑带宽也是稀缺的。
所以在学习之前,先要学会如何避免盲目学习。
不是什么书都要看、也不是什么案例都要搬。
最直接有效的,就是永远向有结果的人学习。
在身边、在网上,甚至在名人传记里,都要去努力寻找这样的人。
然后自己要成为这样的人。
凡是有交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做到这些,即便你不是什么天纵奇才,就已经领先了绝大部分人。对公司你是靠谱的,对客户你是负责,对自己,你是精进的。
哪怕未来哪一天营销业容不下你了,你去了其他行业了也能活的很好。
03丨 写在最后
其实还有更多的建议值得大书特书,但孔二老师思来想去,化繁去简,认为这四项建议是最符合“第一性原理”的。
其他的也都只是这四者的演变品。
所以把这四项建议品透,就能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基础上,从自身、到团队再到工作,完成一步一个脚印最为扎实的进阶。
希望30岁的你仍有大梦以伴春秋,
也希望30岁的你能不断越过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