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好种草?
在2021年的一份调研中,当被问到未来一年是否增加种草预算,高达75%的品牌给出肯定回答。这已经是共识:种草正成为品牌营销必选项。
种草受到重视,与消费者的「精明」有关。在做购物决策时,人们变得比以前谨慎,他们不希望只是被动接收广告推销,而是愿意主动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以往,消费者是一击即倒的靶子;现在,他们再不会束手就擒。
美妆消费中,「成分党」就是有趣的现象。
年轻人决策不再只受品牌光环驱使,他们亲自研究烟酰胺、玻尿酸、氨基酸和视黄醇等成分,结合自身肤质和具体需求再做决定。所以,不仅入眼,品牌更需要入脑,倚重垂类意见领袖和优质内容种草成为选择。
说到这里,一些对于种草的误解就能被厘清。
比如,在新消费浪潮刚崛起时,曾有一个简单公式:「5000篇种草笔记+2000条KOL问答+搞定头部带货主播=一个新品牌」。这条公式曾屡试不爽,但最近一两年却不再灵验。
为什么?因为种草没有这么简单。
此前的有效建立在「人无我有」的时间差上,你比竞品更早迎合消费者变化,即便只是披着种草的外衣也容易获得机会;但当大多数品牌都在种草上发力,比拼真功夫的时间就到了。
种草不是蹭风铺量的传播行为,它需要和数据结合、和科学结合、和长效经营结合。
所以,当种草不再必然有效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就恰逢其时:什么是好的种草?
核心:
可落地、真增长
试想两种情况。
情况A:你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达人并与他们合作,由达人发布种草内容,等待有缘人在算法撮合下与种草内容偶遇。但你只能被动等待转化,无法通过数据了解种草是否产生效果。
情况B:你借助平台数据挖掘适合的达人并与他们合作,随后将种草内容定向投放给种草概率高的消费者。你还可以度量实际种草效果,并重点运营那些已被成功种草的用户,定期向他们推送商品广告或者直播间。
种草模式从1.0到2.0
哪种更理想?显然是后者。
实际上,这就是传统种草和新种草模式之间的区别。它们的不同可以归为两点:
-
第一,从过程来看,是否可落地;
-
第二,从结果来看,是否真增长。
「可落地」,指的是种草不只是内容生成和传播。它还应该涵盖人群定向、效果度量、预算优化、用户沉淀等等,最终目标是让种草落地到企业的业务增长。
种草并非让100个消费者知道品牌,而是让他们记住品牌并产生好印象。种草的目标不是浅层曝光、而是深度交互,所以,定向精准度对效率影响较大。这时,要想获得好的种草效果需要在投放上得到支持,从而将优质内容高密度推送给易被种草的人。
「真增长」,指品牌需要站在拔草的视角看种草。
企业种草时往往陷于两种心态:一种是随缘派,种草后佛系等待消费者到来;另一种是直销派,寄望于种草内容带来即时转化。
两种心态都有问题,因为种草后品牌既要主动推进消费者决策,但也要给人们留下决策的时间和空间。这和农民耕作类似,既要根据节气安排生产,但不能揠苗助长。
所以,种拔协同成为行业热词。对它的理解,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节奏。
种草和拔草应该是个有节奏的完整过程。慢一日无效,快一天不行。
比如,对车企来说,当用户被种草后留下试驾电话。销售人员太慢跟进,会错过与消费者的沟通机会;但太过狼性,又容易引发用户反感。因此,品牌需要在种草和拔草间掌握好共舞的时机,这就是种拔「协同」。
总结一下,什么是好的种草?应该是,过程可落地、结果真增长的种草。
可落地:
扎进业务里
广告营销,是个时刻被新概念包裹的行业。
有些概念(比如AR/VR),行业迷恋其与生俱来的魅力。所以,它可以是暂时不用落地的口号和理念,广告主在乎形式而非效果;但种草不是这样,当它获得更多预算时,就意味着它已被祛魅,需要扎进业务里。
而要扎进业务中,就需要各环节配合。最近,巨量引擎在种草上有了一些新思路。通过厘清这些思路,我们可以探讨种草这件事正在发生的变化。
种草新思路与工具的选用
有哪些新思路呢?
首先,基于人的种草。
所谓精准找人,指的是商家基于经验确定潜在种草对象。
小野和子是一家广东女装品牌,通过种草拓展新客。相较于蹭风铺量撒大网,它通过巨量云图找到了核心种草人群——精致妈妈和资深中产。
它先通过「种草通」合约产品,瞄准这两类人群定向投放种草内容,进行人群校准。接着通过种草通竞价完成A3放量,实现大量A3种草人群的积累。
种草通是巨量去年推出的投放产品,特点是让企业能够直接以种草人群为优化目标通投。可以说,它的所有能力都直奔种草这个环节而去。在使用种草通后,小野和子的新增A3率提升9倍,CPA3(获取种草人群的单位成本)降低八成。
在积累大量A3种草人群的基础上,品牌又结合结合T+1深转竞价计划,实现A3(种草)到A4人群(购买)流转率的提升,竞价跑量和转化数据显著改善。与不使用种草通相比,种草通加持后的竞价跑量提升30%,生意的长效增长也有了坚实基础。
其次,基于货的种草。
企业确定种草对象,有「漏网之鱼」的可能。比如口红品牌一般将核心种草人群圈定在女性,但部分男性也会因为送礼或悦己需求而购买它。如何挖掘出更多种草人群,让新品迅速破圈、爆品持续热卖?答案是「货找人」。
巨量引擎品牌广告产品运营负责人王绎心向广告手账透露,团队正在试水「商品加热」产品,这款产品能够基于「货找人」的逻辑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这个产品特别适合那些能够切中用户需求的优质产品,帮助新品快速破圈、爆品延续热度。它基于商品粒度,最大化获取用户对商品的关键兴趣行为,从而实现精准定向。另外,采买方式更加灵活,操作门槛更低。
目前的产品测试数据显示,「商品加热」能够降低50%的投放成本,提高80%的触达次数,「T+7」长效GMV也能够提升180%。
最后,基于场的种草。
除了货找人,巨量引擎还将推出场找人的产品「直播加热」。顾名思义,它是以直播间有效场观和互动为加热目标。对商家来说,这款产品有两大利益点:
首先,能够快速提升直播间场观、互动等浅层数据。相较以往的直播加热工具,能够帮助直播间快速积累更高质量的人气,带来高效互动;
其次,该产品不仅能够引入精准流量,同时,还以直播间承接种草流量,可以加快从种草到拔草的流转,通过主播的互动引导以及直播间的氛围营造实现种拔一体。
所以,在批量种草这件事上,人、货、场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大幅提高种草效率、规模和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类似种草通、商品加热、直播加热这样的产品,已经成为品牌将种草实实在在扎进业务里的工具。
真增长:
种拔协同,一鱼多吃
大卫·奥格威曾说:「We sell,or else(除了销售,什么都不干)」。
他也建议广告人要「尝尝血的味道(tasted blood)」。什么是「血的味道」?意思是,广告要真正服务于生意江湖。正如那句经典slogan「别看广告看疗效」,种草也要向企业证明自己的「疗效」如何。
某种程度上,种草是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中间态。它是纯品牌广告吗?绝对不是,即便作用于用户心智,种草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拔草。它是纯效果广告吗?也不是,它需要广告主保持耐心,并不特别要求即时转化。
所以,品牌要想科学种草,就应该将种草置于营销全链中通盘考量,尤其关注种拔协同。种拔协同本质上解决的是种草人群流转问题,就像现金周转一样,种草人群资产的流转也是越快越好——在入口,持续吸引并积累种草人群;在出口,主动推进种草人群购买转化。
种草是营销全链的中间关键环节
美妆品牌海蓝之谜就进行了类似尝试。
它与星图达人合作产出种草内容,通过内容话题词和挂载小蓝词将流量引向搜索。在搜索中,通过品专承接流量,并在品专中提供商品购买和带货直播入口,打通从曝光到转化的链路。而对那些在数据上表现不错的优质达人内容,海蓝之谜会果断通过种草通进行追投。
简单来说,它的逻辑是:用已被验证的内容高效种草,用搜索等深度交互场景承接已种草人群,再将人群引向直播间等场景高效拔草。
这条链路的有效,可以用两点证明:
第一,A3消费者量级与搜索品专展示PV的曲线变化保持一致,说明被成功种草的人群基本都落到搜索场景中,成功放大搜索流量;
第二,种草通触达人群为品牌直播间贡献了45%的增量PV,同时,高质量种草用户的涌入也成功撬动自然流量成交,自然流量GMV占比高于大盘50%。
在这个案例中,你会清晰看到种拔协同的价值。
A3作为前后链路的轴心,对种拔平衡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建立一条从种草到拔草的完整链路,种草人群能够平滑流转。与此同时,种草流量的高质量表现还能联动拉升自然流量成交,让生意真正跑起来。
事实上,种拔协同的打法正在被反复验证。
比如,种草通就能够和巨量千川的电商广告联动。种草通是种草,以种草为目标持续积累深度交互人群;巨量千川是拔草,将已种草人群引向深度转化。值得注意的是,相较直接投放效果广告,有种草作为基础的竞价投放跑量更稳、成本更低;同时,由于用户交互指标表现良好,内容后续也容易撬动出更多自然流量。
所以,如果做得足够好,种草在增长上完全能够实现「一鱼多吃」。
结语:
从「要不要」到「好不好」
种草思维,需要变得更加精深。因为,种草这件事有了优劣之别。
好的种草就像功夫,它不能只是热闹的花拳绣腿,而应该真正扎进业务里,努力获取正向反馈。并且,这个反馈不应该是从业者的主观感受,而是建立在业务数据增长的客观基础之上。
品牌过去更多讨论的是「要不要配置种草预算」。当这个问题没有异议,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种草做好」。
其实,今天的讨论就是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你会发现,服务于高质量增长正在成为检验种草好坏的重要标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