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品牌部朋友跟我们抱怨,说很多供应商都不懂他们的业务。
我问她:你们这几年,是否有一家代理公司,陪伴你们三年以上?那你不给他们钱,他们为什么要了解你?
这种粗理,若是放在自家装修是一定能理解的。而现在这竟算是个问题,可见咨询业衰败的程度已深。
1月费合作,逐步灭绝
代理公司曾经一度依靠月费为生。那个时代,很多品牌动辄都有相当多的长期代理公司,与之建立长久持续的稳定关系。月费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它会固定下来一些优秀的人,为优秀的人工作。古代门客之风盛行,门客,也是食客。吃不饱,不出主意,这也算是国人祖传的一种传统。
在今天,随着甲方创意部的崛起、项目管理制的流行,除了传统企业还保有长期月费合作,很多企业和代理都在磨合项目制模式的变化阵痛。
一年四季,不停比稿。比稿之后,不定输赢。整体结论,领导否掉。这些现象,都在“需要磨合”的口号之下,反复发生。有时候,说要跟你磨合的甲方,在项目还没开始就离职了。
项目管理制区别于行政管理制,是不依靠层级关系的。项目制的特点,是一个负责人,来串起全流程作业,并为结果负责。而这种模式下,甲方团队成员,甚至可能从不同部门借调来帮忙,而不对这个项目负有长期的责任。
正是这种模式的动荡变化,让很多乙方代理公司更侧重于短期效果实现。执行见长的公司,与策略见长的公司,大打出手。我们甚至能看见一个IMC比稿中:媒体机构、PR、广告公司、MCN公司同台提案。KPI压力之下,只要能抓住耗子,就是猫。
在短期利益和长期较量之下,短期利益是很容易可见的。但是,长期品牌的价值优势,正在一点点丧失和被套路蚕食。
2策略思考,悄悄回潮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变化都是有周期的。一个周期内多点试错的结果,不是为了试错,而是为了找方向。
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品牌,越来越不喜欢听“打造网红品牌”的概念了。在这些品牌眼里,“流量来,品牌有,流量没,品牌没”,是存在非常大的上瘾风险的。于是一些品牌开始明谋私域,想要摆脱中心化平台对自己的控制。
这说明,很多头部流量中毒的品牌终于反应过来了:自己强才是真的强。一个弱的品牌,异业合作都没人肯跟它合作,流量多了走向的是慢性死亡。
新消费有个教训:做暴发户,容易有钱买不来文化。他们会发现:一旦品牌内核撑不住了,销量是带不动的。高速列车,一停下就炸掉。
所以我们看见,不管品牌在效果和价值中多么摇摆,都开始重视策略的重要性,质问底层的WHY。
品牌发现,不管自己多么勤奋,花了多少钱,如果没有策略的指引,就无法转化为长期价值和持续认知能力。换成大白话:花钱像烟花灿烂,效果闪一下就没了。
为此,不少高管都在质疑,为什么我每年花了那么多钱,却一直不见效果?这动辄三五百万的战役,为什么视频号都没有转发?汇报亮点,又在哪里?
在这个逼问之下,品牌经理开始琢磨:“我全年干了什么?”,“为什么我在做持续对的事儿?”这句话,与他们升职的绩效评定息息相关。公司的大老板,身居高位,往往没精力关心细节,他们只更在乎价值有多大。
3长期主义,结伴同行
我们发现,不管流量经济、或者变化的社交媒体环境有多复杂。品牌的本质其实没有变化。品牌的本质,是体验的总和。新消费企业,不管做了多少TVC,做过多少IMC,做过多少亿的投放,最终追求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呢?
一个品牌的成功,不是今天卖得多好,而是它到底能活多久;不是多大认知,而是认知之上有无认可。我们依靠流量输血,只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品牌的核,是通过长期努力,构建价值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内、外朋友的相伴。
李奥·贝纳广告公司与生产万宝路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和睦相处近四十年,在双方密切配合之下,让万宝路香烟广告佳作迭出
可是,因为现在的行业现状,很多品牌都没有长期的伙伴。营销甲方的期待,是希望有人懂,有人给建议,有人帮落地,因为他们要对付的事复杂、人手也有限,内部不缺质疑只缺帮衬。可已经形成的体系总在制约品牌,使其无法维系更优秀的伙伴与之长期利益捆绑。简而言之,我们的门客,都投了别人旗下。这使得一些品牌自己的朋友质量逐年下降。采购经常哭诉,我居然还得求着人来应标。
在这种趋势之下,再结合经济发展前景,我们不难预测:未来的行业整合,必然会呈现一个趋势——同频伴生。
一方面,甲方高管会越来越重视与外部头脑的沟通,对生意的思考会重回理性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整合和分化,会再次握手言和,回归到各司其职,贴合客户生意的角度,完成从上到下系统思考,补完全图。
当然,有一位朋友也说过:合作中,有你有我,一个想要共赢的人,不能只考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