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一些列方法的集合,其本质是思维方式+实践应用。
我们平常直接能看到的是现象,现象往下看一层你会看到表象,现象及表象是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大多数人都能看到,现象与表象构成了事物本身。

要素之下,就有要素之间的连接状态,我们称之为关系。
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平面连接的,而是立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这个连接形成一个结构。
而结构之下,就隐藏着事物的规律。
对规律的高度总结,就会形成思想。
对思想的高度凝练,就行元认知。
无独有偶,张一鸣说“认知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毛主席是中国百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我们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下毛主席的思想体系:

- 元认知:事实求实
- 核心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
- 思维方式:矛盾论、实践论
- 思想体系:统一战略、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方法:游击战、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
- 系统思维:整体、全局、动态、连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什么是“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经过训练的、高度结构化的、把握本质规模的思维方式。
系统(System)是由要素、连接关系及结构三个要素组成,就是一些元素的“结构化组合”,其关键特征在于元素之间存在着“关联”(Connection),而不是独立的、无关元素的集合。
一个大系统中,会有中系统,中系统中会有小系统,系统之间是环环相扣的。

系统思维就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就是把握本质的能力,就是研究系统中的规律、把握系统中规律及应用系统中规律的能力。
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联动的,互通的,看透系统内部的运作规律,发展方向,掌握事物的本质,才能让我们对事物洞若观火,成为掌控全局的高手。
系统中的规律一定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含一切、贯穿一切的。如果不能包含所有,那么它可能就是一个片面的结论。防止以偏概全,要从特殊性升华到普遍性。在运用这个方法时,有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以偏概全,就是用一件事的特殊性概括了事情的普遍性,因为任何一件事都包含了两方面的道理:个性的道理和共性的原理,个性的道理就是这件事的发生,有它特有的时空背景和独特情况;共性的原理就是某类事情普遍规律,理论和方法论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共性的规律。
就像企业成功,有一条共性的原理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但是每家企业基于特有的行业背景和企业发展阶段,创造价值的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这就是这件事同时具备共性的原理和个性的道理。
方法 = 思维方式 + 实战应用
《论持久战》= 矛盾论/实践论 + 中国抗战的具体历史环境及战争环境的应用
一位哲学家最底层的能力是思维方式,一个优秀的统帅最底层的能力是思维方式,一个咨询人最底层能力是思维方式。
矛盾论是贯穿毛选的思维方式,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矛盾论的核心思维方式有哪些。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当着事物发展了,过程变化了,外部条件变化了,有些矛盾会激化,有些会缓和。实际上也就是说,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会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地位的转化,原来次要的可能上升为主要的,原来主要的可能下降为次要的。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意味着矛盾双方的彼此相通,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思维方式是方法的底层,优秀的方法可以训练思维底层,思维底层强的人,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及整理出方法。
思维方式是道。
方法是术。
思维方式是目的。
方法是通道。
方法不是能力。
思维方式才是能力。
钱颖一说: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得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我们不要把信息当作知识,不要把收藏当作学习,不要把阅读当作思考,不要把储存当作掌握。
人类思维最容易犯三大错误: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
系统思维放在咨询行业专业词语叫MECE,即完全穷尽、相互独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对要素、连接、结构、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并综合灵活应用思想、理论、方法、工具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我们叫系统思维。
如麦肯锡两位咨询顾问Tom Peters和Robert Waterman在1980年提出了分析企业发展的7S模型,指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values)

其中有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战略(Strategy)是企业的硬件要素,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共同价值观(Share-values)是企业的软件要素,而共同价值观处于企业7大要素的核心位置。

战略需要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实施,即企业的目标、协同、人员、职位、相互关系、信息等组织要素的有效排列组合方式,就是将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职位,再把职位综合到部门,由众多的部门组成垂直的权利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2)制度
企业的发展和战略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而实际上各项制度又是企业精神和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制定与战略思想相一致的制度体系,要防止制度的不配套、不协调,更要避免背离战略的制度出现。
(3)风格
学者发现,杰出企业都呈现出既中央集权又地方分权的宽严并济的管理风格,他们让生产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极端自主,另一方面又固执地遵守着几项流传久远的价值观。
(4)员工
战略实施还需要充分的人力准备,人力准备是战略实施的关键。IBM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个人,并且花很多时间来执行这个原则。因为,他们坚信员工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产生效能的源泉。
(5)技能
在执行公司战略时,需要员工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有赖于严格、系统的培训。松下幸之助认为,每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譬如在运动场上驰骋的健将们大显身手,但他们惊人的体质和技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长期在生理和精神上严格训练的结果。如果不接受训练,一个人即使有非常好的天赋资质,也可能无从发挥。
(6)战略
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 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制定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7)共同的价值观
由于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企业的所有员工都领会了这种思想并用其指导实际行动,战略才能得到成功的实施。因此,战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战略研究人员这一个层次上,而应该让执行战略的所有人员都能够了解企业的整个战略意图。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作用,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志和欲望,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由这些系统相关联的,员工的技能好坏会决定战略执行的结果,公司的文化和制度会影响员工的能力的发挥,有效的架构和流程是促进组织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
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以及整体的结果。整体出现的问题,可能是一个或者多个因素的问题导致的结果。这就是系统解决问题,和提升组织的方式。
欧赛斯超级品牌引擎就是一个以品牌为中心帮助企业商业致胜的系统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