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在销售产品,而品牌是在做着流量的生意,为业务打着前哨。
品牌需要解决的已经不是从哪获取流量的问题,而是面对众多的媒体资源,比如综艺、影视剧、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媒体资源,及投放形式,应该怎么排兵布阵。
当产品在快速扩张的阶段,品牌认知度是衡量业务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尺,通过迅速完成市场教育,占据品类高地,完成用户心智占领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如何精细化的去甄别这些流量价值,哪些流量更多的是让用户认识你,哪些流量更多的是产生交易,以及在流量的获取上,是否还有我们未关注到的高价值流量。
在品牌速生速死的时代里,品牌建设从过去,需要经历数十年的成长周期,到如今在媒体流量爆发的时代里,生长周期被大大缩短。
品牌扩张阶段,进行大规模投放
在营销的主战场上,我们的首要解决的是通过一个阶段的投放,完成一次大规模品牌自我介绍。
这里绕不开的一个趋势,就是内容制作角色的转变。从品牌作为唯一的单方面产出内容方,投放在电视、楼宇、户外、视频网站等等媒体上。转变为媒体通过平台聚合的达人或媒体自身,参与到品牌的内容制作过程中,为品牌进行内容定制。
从综艺植入、晚会合作、头部主播带货到达人批量产出内容,正在释放出媒体和个人巨大的内容价值。可以产生内容的媒体逐渐成为品牌主的首选。
但品牌在选择内容媒体上,预算先花在哪个上面,后花在哪个上面?
先花在内容生产周期可控,且有足够时间说清楚核心卖点的媒体上!
如果用户无法清楚的了解一个品牌在卖什么产品,大规模的投放很容易造成流量的浪费,用户无法形成有效的记忆点。
这个图代表了目前,国货品牌的崛起的一个核心投放思路,先从单价相对便宜的koc和kol流量入手,规模化投放。利用平台的推送机制和kol积累的粉丝,形成一定的口碑效应,同时完成产品卖点的传递。
随着花西子、完美日记、ubras、colorkey等国货的品牌崛起,也验证了这类投放思路。
进一步通过捆绑头部主播带货的方式,不断扩大更多的认知人群,同时通过主播的参与,站在用户视角,完成进一步提炼产品的核心卖点的阶段。(尤其是头部带货主播,在销售产品时的话术,能很精准的戳到用户需求点上。)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通过综艺植入和晚会的植入,在短时间内获取巨大的流量曝光窗口,拉动用户主动搜索行为。
综艺植入结合场景化的展现方式,让产品融入到节目当中,再通过明星对产品的使用,把明星变成产品的体验官,通过节目观看效果,普及给更多的用户。
随着节目的不断重复播出,也让内容的复利不断增大。
侧面战场,完成用户的精准拦截
在完成品牌认知度"开荒"的阶段,品牌的用户逐渐会分化成两大类。
第一类不认识品牌的用户,第二类对品牌有一定认知的用户。
对于不认识品牌的用户,可以持续通过第一阶段的内容投放形式去影响用户。
对于第二种对品牌有一定认知的用户,需要通过侧面战场完成这波用户的精准拦截。
对于这波用户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1. 我好像在哪个博主或视频里看过你,但是暂时没有需求(例如:我隐隐约约记得你可能大概是口红?)2. 我大概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但是暂时没有需求3. 我已经关注到你
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更加精准的信息流类型的投放、抖音或者小红书关键词优化、品专等等的投放形式,完成用户从流量到购买"最后一公里"的转化。
解决用户对产品有一定初步印象的方式,可以通过分析目标用户特征,进行定向的信息流推送,持续强化用户的记忆点,让产品在用户面前去刷"存在感"。
当用户会主动搜索某个品牌时,分析用户可能形成的记忆点,把产品品类、功能卖点、品牌等信息,具象化变成关键词在用户可以触及到的抖音、小红书等渠道进行主动的关键词优化。
这个流量是精准且宝贵的,代表着用户有明确的需求,所以这个时候品牌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主动去铺设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用户去减少决策路径。
解决用户已经把产品加入了购物车的方式,可以通过竞价的方式,对加购人群进行触达,同时配合优惠力度,完成用户的购买行为。
营销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高性价比式的事件营销,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流量。
但因为事件式的营销,在投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会更多的依赖环境、创意、个人、甚至执行公司等因素。在品牌初期面临生死期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无疑会拉长效果周期。但在品牌中期可以有喘息的机会的时候,事件营销更像是"神仙仗"可以四两拨千斤。
还有现在逐渐回归的线下场景式营销,线下不仅流量更加真实,也让用户可以跟品牌或产品形成直接的接触,产生关系。但因为规模对比线上还是相对有限,在品牌打好规模化战争的基础上,线下场景是品牌必要的阶段,同时线下的场景会催生出更多的品牌玩法,让品牌不断的保持活力。
最后,在项目中不断思考如何获得大流量,如何低成本获得大流量,如何获得更加精准的流量?定位清楚这些,我们在做每一个campaign,每一个品牌投放的时候,把项目目标放到整个产品及品牌生长周期中,才会更加清楚我们做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