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轮番的定义和解读。
有人认为“元宇宙”过于超前,与帮助企业走完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的愿景,相差甚远。
也有人认为,如今的年轻一代,本就是出生于元宇宙的原住民,导航、智能手机等手到拈来的元素,都是元宇宙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哪一种思路,都指向着元宇宙的“宏大”,令想要借此实现创新增长、产业变革的企业茫然无措。
元宇宙那么大,企业如何稳着陆,让元宇宙从虚拟走向现实,从概念走向产业?
一、多元宇宙,成为下一个落脚点
“元宇宙就是水,我们日用而不自知。”
在Microsoft Envision 全球商业领袖在线论坛上,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引用了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著名演讲《这就是水》(This is water),来阐述他的元宇宙观。
在韦青看来,一个超前、宏大的元宇宙议题,或可被解构为当前具象的软、硬件产品,以及远程协作、数字孪生、物联网应用、智慧工厂等熟悉的场景。
“元宇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包罗了技术万象,并由此厘清了下一轮变革的指向——全新的人机交互时代。
以“工业元宇宙”为例,这样的交互体现在:打通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依托物联网、传感器的广泛使用及云、边缘计算的普及,模拟生产制造的过程,并建立反馈链路,优化当前的生产效率。
愿景清晰,而现实的挑战在于新技术的利用率太低,且缺乏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导致转型力困筋乏。
韦青表示, “多数人以为元宇宙关注的是虚拟空间,实际上重点是要把我们所生活的物理空间的所有人、事、物系统性地映射到虚拟空间,对其进行计算、优化和完善,再返回到物理空间,为人类谋福祉。构建元宇宙核心的第一步还是优化物理空间,优化和完善其流程之后才能拥有映射到虚拟空间的能力。”
由此可见,元宇宙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种具有串联属性的“连续统一体”,并在此之上不断涌现出新型的商业模式。
这即是“多元宇宙”的定义——融合了数字和物理世界的连续体。
未来网络、编码世界、虚实共生和无限算力的趋势发展,支撑了这一连续体的繁荣。
连续体下,企业可以循序渐进迈上元宇宙的发展正轨,例如从建设零碳工厂入手,先实时监控碳排放情况,或为制造业提供更智能的柔性生产。
二 、企业布局元宇宙:要从大处想,从小处做
埃森哲大中华区企业技术创新事业部董事总经理萧兆琳,及埃维诺大中华区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负责人汪宏强,同时提到了一个“最简化可实行产品” (MVP) 的概念, 即从大处想,从小处做,以连续拓展的思路 (Think Big, Start Small, Scale Faster) , 帮助企业抵达元宇宙。
萧兆琳表示:“我们要把元宇宙当作是成一个系统的商业布局去整体思考,要贯彻客户的交互层、员工的协作层、企业的运营层等,但多数企业暂不具备直接解决建设‘层’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从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出发,帮助企业从垂直场景去寻找第一个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切入,打好了基石之后再逐步去实现更多MVP的场景。”
从MVP (最简化可实行产品) 出发,意味着以解决企业的关键需求为导向。
在需求最为复杂、丰富的“工业元宇宙”领域,从开发、设计、制造到供应链、物流,有太多可以为产业贡献的发力点。
① 远程检修
在工业元宇宙里,首先构建的,是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协作基础。往小了说,诸如检修、培训可以不用在当地发生。往大了说,产线升级提效的关键细节,也可以随时被审视。
某制造业公司,通过微软HoloLens 2将数字影像投射在真实生产线上,工程师能够更快发现故障,及早、轻松检修。
在微软混合现实解决方案的协助下,远程专家如临现场,一天可以同时帮助多个生产厂的工程师,大大提升效率。
下一步,开发、设计到运行、测试等所有过程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
② 运输模拟
而针对数据海量、预测需求迫切的物流、能源、金融、大健康行业,微软亚洲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也能够为其落地以“预测”为导向的解决方案。
比如,为国际集装箱运输及物流公司东方海外航运打造运输模拟系统,通过供需预测、路径优化提前规避极端天气、航线变更带来的问题。
结合在工业场景中积淀的诸多场景化经验,微软能够在12周内上线18个数字化转型用例,并在一年内扩张到全球190余个基地。
经验之外,更是微软从基础架构到数据层、代码层、应用层的全技术栈支撑——从数字空间到物理空间有9层连接——物理感应-物联网连接-数字建模-位置对应-数据分析-智能分析-逻辑模拟-混合现实,再经由应用层来作用于生产。
这意味着,无论从哪一个MVP切入,无论将来扩展到哪一层级,微软都能快速串联、组合封装,供企业灵活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