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群,本来是个不能说话只能发笑话的搞笑群,但后来吧,有人开始发各种网络热门新闻,有真有假,很多一眼假,比如月球背面有美国人的基地、烧开水的汽车能跑1万公里什么的。有人看不下去,想怼回去,但是群规不能说话,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拿辟谣文章回击。
时间一长,群里形成了一股风气,就是无声互怼,你发个聊天记录,我就回击一个警方通告。你发个造谣微博,我就回击一个当事人澄清。你发个没头没尾的视频,我就发个完整无删减版。
或许在现实当中,我们听到陌生人的错误言论,都不会冲过去纠正,为什么在网上就能气的不行,猛男回击呢?
电商平台有个数据,如果客服和买家打字沟通,吵架的概率50%,那么语音沟通,吵架的概率就会降到5%不到,如果视频或者直播沟通,几乎不会吵架。也就是说,沟通双方越了解,获得的对方信息(音容笑貌)越完整,就越不容易产生冲突。
我认识很多KOL,都曾被评论区气的删帖、拉黑、删号、砸手机,我问他们,为什么能气成这样,他们说:发什么内容评论区都能找到角度去喷,情感纠葛提倡复合说你媚男,鼓励女性独立思考说你打田园女拳,发中餐菜谱骂你高糖高盐,发西餐菜谱骂你崇洋媚外。拍了几张院子里的花,结果还是有人骂,说你是不是暗示翻墙有理?
评论王者基本都在微博和抖音、戾气比较重的主要是大学生和小白领,大学生是急于证明自己的存在,小白领是为了发泄工作和房贷的压力。最近这些王者又流窜到了知乎,毕竟包含智慧的喷更有逼格,哪怕只是看起来。
有趣的是,快手这种小镇青年聚集地的评论区反而一片祥和,都是赞啊,好棒,这个挺有趣的。。。友善且充满礼貌。中小学生聚集的QQ空间居然充满了正能量评论。中老年刷的微信鸡汤视频下面,也都是:有人生大智慧,这条写的很有意义,谢谢你的善意。
也就是说,评论区的沟通素质,跟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所在城市并没有直接关系。
MBTI人格测试,最火的时候,每天都有朋友发我链接,让我测一下,然后很兴奋地问我是什么型。
星盘解读,好多朋友都在算,各种解读我的盘,一会儿上升,一会儿宫位,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圣斗士。
周易八卦,很奇怪,外企的朋友普遍信这个,轮番问我要生辰八字,一通剖析,说我是大富大贵之命,但时常为情所困。这算得很准,我现在被疫情困在家里好久了。
从网易云音乐测试你的歌单风格,到淘宝测试你的购物喜好,我们在网络上的性格,总是会被归到这一堆,或者那一堆。堆来堆去就成了缘份妙不可言。
大家乐此不疲的各种算命,不禁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巴纳姆效应: 当你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为什么华晨宇从有了私生子开始,就长期被人黑,唱歌难听就像做法事,当年演唱会上也没见大家捂耳朵啊。
为什么蔡徐坤永远走不出唱跳RAP篮球,鸡你太美成了黑粉的必杀技,无论坤坤参加多少综艺,做多少公益,大众形象一直就是背带裤打篮球。
为什么鲁豫永远都是问蠢问题,看到她脑海里就会萦绕那六个字:“真的吗?我不信”;还有袁立的“这是可以说的吧”;海清的“你是我的神”;刘浩存“怎么就不算呢”;古力娜扎的“穷哈”。。。
我不禁想起了那个心理学理论:塔西佗陷阱, 一旦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有趣的是,现实当中,我们并不会把一个人形象长期固化,也不会如此洁癖般的要求公众人物毫无瑕疵。
从虚拟货币到NFT,从做直播到做跨境,你永远有一个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赚翻了,而当你一脸红光的跳进去,往往是血本无归。这样的故事总在不断上演。
网上有太多的赚钱宝典:“一招轻松赚第一桶金”,“足不出户就能月入百万”,“3句话让男人为你掏18万”。。。聚光灯下,一堆名号,言之凿凿的成功学导师告诉你:你穷,是因为认知出了问题,只要报课,就离财富自由不远了。课上完了,他又告诉你,我只是增加了你暴富的机率。
互联网似乎在培养我们的嗜赌习惯,从购物后的随机立减或免单,到无数不在的红包雨,我们总在为不劳而获的三瓜俩枣欢呼雀跃。 在小赌怡情的氛围下,一个个花样百出的变种赌场,就围绕在我们身边。这可比性感荷官在线发牌厉害多了,长期浸淫,我们更加相信一夜暴富这件事了
还记得斯金纳的小老鼠实验吗,把一只老鼠放进箱子里,箱子里有个按钮,老鼠碰到按钮就会掉落食物,时间一长,老鼠形成了条件反射,饿了就会去踩按钮。后来,将实验方法改为:老鼠踩按钮会随机掉落食物,可能多、可能少、也可能没有。你猜怎么着?老鼠每天起来就是疯狂的踩按钮。
研究这些互联网的迷惑行为,从哪里诞生,在哪里聚集,如何死灰复燃,如何无序扩散,如果你搞懂了背后的奥义,本质上,你就明白了“流量”,我愿称之为“流量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