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文案的真正内功。
对比、夸张、比拟……这些手法只是一些创意技巧。如果只推荐一本书的话,答案就是 《社会心理学》。
要想写出来的广告直击人心,首先得琢磨人们的心理。
这里有一些常见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建议分享收藏。
01. 焦点效应
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基于这个效应现象,品牌要做的就是把消费者视为中心。 当品牌发出的讯息和自我角色接近时,那么消费者就更容易认可并记住。
所以,写有共鸣的文案的时候,试着用用户的视角去创作。比如——
自然堂:你本来就很美。
快手:记录世界,记录你。
02. 罗森塔尔效应
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变得更有自信,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对消费者抱以期待,消费者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所以,很多品牌创作广告语的时候,都会给予美好的暗示,使用一些积极的词语。比如——
安踏:Keep Moving.
天猫国际:每个努力好看的人,都值得被看好。
03. 名片效应
两个人在交往时,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
简单来说,让你们成为一类人。或是性格相近,或是有着相同的生活观。
所以,很多品牌写广告语,并不只写产品体验,更是表明品牌的性格、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和消费者建立快速连接。比如——
豆瓣:我们的精神角落。
网易严选:好的生活,没那么贵。
04. 参照效应
人天生就喜欢对比,依据某一参照点来定义价值,或是认知事物。
一个好的参照物,可以让用户很快了解事物、产品的特点以及价值。品牌在陈述产品的时候,经常会利用参照效应。
用已知的、熟悉的,来推介出全新的。比如——
iPod: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
Kindle:我的移动图书馆。
05. 契可尼效应
人天生有一种办事必须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对已经结束的事情很容易就忘记了,但对未完成的反而会记忆犹新。
利用这种心理,汤达人之前就搞了一次大胆的创意,直接上线了一条半成品的短片。
不仅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传播,而且还埋下了好奇的种子,让观众期待最终的成片是什么样子,把大众对品牌的关注周期拉长。
另外,踢不烂也推出过一支名为《未完成》的短片。
正如其中的文案所说,「踢不烂的故事,还远远未完成」,希望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符号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
—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
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极其坚硬: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多读点社会心理学,能让我们对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也能够让我们慢慢理解「自我」的概念。
当足够自我认识,等于认识了千万个「他」,从而能预测大众的行为和感受。
在这样的内在逻辑下,产出的文案创意总是有共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