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诸葛亮与查理·芒格,这是我在学习路上的三位导师。
查理·芒格说他本人是个传记爱好者。“当你试图让人们学到有用的伟大概念时,最好是将这些概念和提出它们的伟人的生活与个性联系起来。我想你要是能够和亚当·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得更好。”
这正是本文试图去做的。
彼得·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之父,他创立了管理这门学科。在他看来,管理是一门博雅艺术,管理者需要运用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真知灼见,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历史、伦理学等一大批学科中汲取养分。
所谓博雅,首先就意味着学识渊博,注重修身。所以,德鲁克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90岁生日时,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顿了顿,道:“读书,我每五年把莎士比亚全集从头至尾重读一遍。”
2004年,95岁高龄之际,德鲁克还在学习中国明代美术。他说:“之前我虽然收藏了很多日本水墨画作品,但却不是很了解对日本影响深重的中国美术。通过这次学习,我有很多新的发现。”
那么德鲁克究竟是怎样学习的呢?这就要谈一谈他的老本行管理学了。
提到管理,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权力、权谋,但德鲁克本人并不这么认为。
他所指的管理者,包括了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知识工作者。只要你需要依靠知识在工作中做出影响整体绩效的决策,那么你就是一名管理者。管理者并不一定拥有多位下属,管理者甚至可能一个下属都没有。
相比于管理他人,更重要的是自我管理,使自己卓有成效。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几乎不可能管理好他的下属与同事。
如何使自己卓有成效呢?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才能、知识、想象力如何。
而德鲁克在他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这样指出:
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知识或想象力之间几乎没有太大关联。一个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你必须把自己的知识聚焦在目标、成果和有效性上,注重贡献,以终为始。
学习亦如是。
德鲁克在进行学习时,总是给自己设定目标,明确期限,拟定好严格的行动计划,对自己进行有意识地自我管理。
他说:“工作之余,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花三个月集中学习……除此之外,我每三年还会制定一个计划。”
这种3个月的短期突破,集中精力学习某一知识领域;和3年的长期计划,持续关注和研究某一学科,二者相互配合,帮助德鲁克达到大量吸收知识的效果。
按我理解,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管理的精髓。
正如我一直相信,最好的读书方法,就是主题阅读。设定一个你关注的课题,找到相关的大量书籍和资料,集中火力集中突破。
主题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某一本书,而是为了理解你的主题;不是记住书中的知识,而是为了在阅读中提出你的问题,让书来帮你解答;不是被书作者牵着鼻子走,而是要让作者跟随你的思路。
当你在面对好几本主题相同的书和论文进行对比分析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是眼光。
《魏略》载:
“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出于三国演义、民间传说和地方戏曲的影响,诸葛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可能是一个呼风唤雨、能掐会算的妖道或者老神仙形象,一个多智而近妖的军师。
但你可能不知道——
“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姑以流传于今者……蜀得诸葛亮。”
这段话来自北宋徽宗年间官方编撰的《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宫廷珍藏的书法作品和书法家。
你可能不知道——
“(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来自北宋《宣和书谱》。
“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 ,来自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你可能不知道——
“《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来自《中兴书目》。
“诸葛亮作《梁父吟》“,来自谢希夷《琴论》。
可以看出,诸葛亮精通音律,不仅擅长声乐(吟唱),还擅长器乐(弹琴),不仅会制作乐器(七弦琴),还创作了一部音乐理论作品(琴经)。
当然,你可能知道,诸葛亮给皇帝写了本奏章,就有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打仗之余,诸葛亮还搞了点小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八卦阵,甚至还有……馒头。
换句话说,诸葛亮除了政治家、军事家以外,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发明家。不管干什么,都能成为最顶尖的那拨,都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我觉得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观其大略。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担任自己创业公司的CEO。
随后诸葛亮作隆中对,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制定了西取巴蜀,东连孙权的发展战略。而此后的历史演进,刘备的霸业可成,的确是照着诸葛亮的沙盘推演展开的。
如若不是孙权背后捅黑刀子,导致关羽早亡、荆州丢失,我看诸葛亮设想的规复中原、复兴汉室是很有可能的。
当其时,刘备已经46岁,是个成名已久、身经百战的老军阀了;而诸葛亮呢,则不过是个刚刚26岁,初出茅庐、躬耕陇亩的农夫而已。
就是这样一个青年农民,却有着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战略眼光,靠的是什么?是观其大略。
如果学习只是斤斤计较于细节和零碎,只着眼于记住书中一字一句,那么历史上也不就会有诸葛亮诞生,只会多一枚书呆子了。
那到底什么是大略呢?
我觉得它是查理·芒格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
查理说,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
而大多数人都只会使用一个学科的知识,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只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方法。”
比如中国的定位砖家们,在他们看来,所有企业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定位出了问题。恩,我是服气的。
如果你在工作之中,你的全部信息都局限于你工作本身的领域,那么你的工作不会做得很好。无论你从事哪一领域,如果你想拥有竞争力,都必须熟练掌握该领域相关的方方面面,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么做,因为这是我们人类的大脑深层结构决定的。
生物学家赫胥黎说,生活无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联系。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各学科之间则是割裂的。
如果你能将各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来挖掘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来回答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够更好地思考。所以你需要学习多个学科的重要原理和模型,并且弄清楚各种模型的相互关系。
查理·芒格说他使用的是一种双轨分析。
首先是来自硬科学的模型,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构成的四门基础学科。其次来自于生物学、心理学、微观经济学、历史学、哲学、会计学和统计学。这些是普世智慧的普遍基础。
看到查理所开的这门每个人都需要的“补救式普世智慧”课程,你可能会觉得头大,这么多密密麻麻的学科,岂不是一辈子都学不完?
但是查理认为,这门课程只需要三个星期或者一个月。说到底,你并不需要事无巨细了解所有,而只需要理解那些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掌握那些重要思想即可。
因为硬科学的知识模型提倡的是知识应该尽可能地简化。
比如说,你想学习从事广告和营销,我觉得你需要掌握的基础思维模型,包括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微观经济学,其次是相关的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
再进一步说,怎么掌握心理学的基础思维模型呢?
那你就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行动计划,比如三个月,围绕心理学这个主题,找几本经典书籍读一下就好了。
像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斯坦诺维奇《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弗兰肯《人类动机》、凯瑟琳·加洛蒂《认知心理学》、保罗·艾克曼《情绪的解析》、菲利普·津巴多《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戴维·巴斯《进化心理学》、迈克尔·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利昂·希夫曼《消费者行为学》、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等等。
怎么读呢?
对比分析,观其大略,总结出属于你的心理学思维模型。
这就是学习成长的三大要诀。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和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么按照德鲁克的说法,你不要试图去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不大可能成功。
你应该努力改进的是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所有最重要的自我认识之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是如何学习的。
你需要知道自己该向何处投入时间与精力,决定自己属于何处、不属于何处;你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终生自学者。
查理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