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讲到了“运营思维”的重要性,应当用“运营思维”来代替创作思维去做一个馆。
有一些伙伴读懂了,但大多数人其实还是没太反应过来,大约还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以实际策划案例的形式来讲解,用“运营思维”来创作一个展馆,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它和传统用“创作思维”做出来的馆会有什么不同?
过去两三年,我大约创作过十多个新式的,以“运营思维”为核心的展馆,这些方案我都十分满意,但是因为商业合同的约束,我不能透露其中的细节,这些项目若有一天被很好地执行了,我再带大家分享。
所以,今天我只能架空一下,假设要做一个陶瓷博物馆,我们应当怎样用“运营思维”来创作。
听到这种展馆,“创作思维”之下的大多数的展馆策划们会交出这样的方案
01
定位
展馆受众谁谁谁,建设目标怎样怎样怎样,打造城市会客厅,扒拉扒拉扒拉……
02
内容
陶瓷历史、陶瓷工艺、陶瓷艺术,美化一下文字可能会变成这样:史话陶瓷——匠心之造——彩纳中华。
然后大约会形成这样的展示逻辑:
然后再细化三级四级目录 ,微调一下它的前后逻辑,美化一下文字,最后加上序厅和尾厅,一个陶瓷博物馆的基本展示逻辑就出来了。
当然,好一些的展馆策划或策展人会有更多角度的解读和故事线,但基本上就是如此了。
03
空间
我们打造:内容、体验、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标杆之作。
然后设计师会按照策划的故事逻辑以及展品的情况进行平面布局及空间设计,然后完成类似下面这样的空间设计:
然后商务大约会按照1万到1.4万一平米的标准报价。
如果这个团队的确比较专业且有良心的话,大约过个一年到两年,这个展馆就建设出来,然后开馆那天热闹非凡,领导、专家、群众齐聚一堂,宣布这是这个城市的骄傲。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创作思维”只管到这,至于你后面死不死,活不活,那不是我的事。
从创作思维的角度来说,它的确可以创作出很不错的“作品”,甚至这些作品还有机会问鼎“十大精品”。
但是,这类的展馆,是极少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从运营的角度来看,问题一大堆,基本就是“赔本赚吆喝”。
所以我个人是极不喜欢这类的展览作品的。
好吧,你不喜欢,你倒是整个不一样的啊。
好的,那让我们看看,用“运营思维”为核心创作出来的“陶瓷博物馆”会有什么不一样。
“运营思维”创作展馆同样是不能脱离内容主线的,所以我大概会把内容故事线设定为:
- 大地的历程——火焰的方程——双手的旅程
- 大地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然地质馆
- 火焰的方程大致就是一个陶瓷科技馆
- 双手的旅程大约就是一个陶瓷艺术馆
然后每个小馆单独进行策展。
嗯?你把一个大馆拆成三个小馆就是“运营思维”了?
不要急,接着来看,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如果这个陶瓷博物馆面积足够大,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平方,那其实我就可以打造一个“陶瓷文化聚落”,这个“聚落”是要比一个“单馆”会让潜在观众觉得“我是去一个乐园”而不是“参观一个孤零零的馆”,这样的吸引力就不同了。
如果这个陶瓷博物馆面积不大,就几千平,甚至只有几百平,那我大约会考虑将三个馆放到三个不同空间去,比如原计划的五百平展馆只做“双手的旅程”,做个陶瓷艺术馆,在展馆的前序空间做“大地的历程”和“火焰的方程”——“大地的历程”放到户外,在景观上做文章,“火焰的方程”放到单独的一个小空间,做多媒体影像体验。这样也可以实现聚落的效果。
而如果,你只有一个孤零零的,一千平米的展馆,那还可以这么做吗?也可以的,别忘了,还有线上空间呢。
还有吗?就这样吗?
当然没完。
三馆之下,二级展示目录大体如下:
传统的策展思路大约会将山海、造物、采掘变成图文板、多媒体、展品等展项,但是“运营思路”之下,我会按照以下准则将内容点变成业态。
- 第一准则:趣味性准则
- 第二准则:消费性准则
- 第三准则:艺术性准则
什么是趣味性准则?
就是将原本枯燥的文本、内容变成有趣的体验点。
比如“采掘”,我很可能会安排一个“挖掘体验”的项目,让小朋友拿着特定工具,在特定场地里挖掘“矿石”,除了高岭土,你还可能挖到长石、水晶、甚至甚至珍贵矿石,如果空间允许,在户外安排一个独立的空间也完全可行,如美国“钻石坑公园”一样,挖到的矿石全归你。
什么是消费性准则?
这个体验点不仅好玩有趣,你还要让他们产生购物的冲动。
还以“采掘”为例,这个挖掘活动是需要工具的,你可以用手挖,但是用工具的效率更高,租赁一套工具就可以收费,挖出来之后的矿石你需要鉴定吧,可能还需要加工成工艺品吧,可以收费了。
甚至,我还可以回购你们挖出来的矿石,只要你运气足够好,观众是真的可以挣到钱的。
这就是消费性准则。
什么是艺术性准则?
就是不能把这个项目做得太低端,就像很多夜市里的套圈游戏一样,可以盈利,但让人感觉没什么内涵。
还以“采掘”为例,我们做馆的目的还是为了传播,那我可能会把整挖掘场设计得像《天工开物》里的场景,会把挖掘的工具设计成“洛阳铲”,会把淘洗的工具做成“竹簸箕”,等等,把内容完全融入到空间当中,并且让空间具备审美。
就是这艺术性准则。
好的,遵循着趣味性、消费性和艺术性,我们逐渐地将策展的二级和三级目录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展示业态”,来看看,会有什么可能性呢?
噫?我们传统博物馆里的那些展项、展板、互动、展品哪里去了呢?
都在呢,不过是融合到了各个业态里,变成了沉浸体验的感受。
然后,将这些可能的空间用游客动线串联在一起,它就变成了一个“陶瓷文化聚落”。
然后,“运营思维”就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
现在,它只是一个“陶瓷文化聚落”,这个名字可以传播了,但总感觉还不够,所以是不是我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品牌设计?
噫!回来了,回到了品牌构建上来了。
我们叫它“陶太郎”可以吗?叫它“陶源里”可以吗?
回顾我们的整体项目,如果它叫“陶源里”,那它是不是一个:陶瓷潮流文化集散地?这样是不是承载着城市文化,它可以变成一个可以复制的城市IP?它能不能真的成为一个城市的门面与象征?于是,关于这个陶瓷博物馆的真正边际也真正地逐渐展开……
这就是“运营思维”给展馆业带来的全新的可能,我总结了四个关键的思路切入方式,大家可以尝试着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尝试起来。
- 把空间放大到展馆周边
- 把内容转换成有趣业态
- 把体验转化成营收消费
- 把管理转化成IP运营体系
发现没有,“运营思维”始终不是站在“点”的基础上来策划展馆,而是站在“大空间”的尺度上,站在“大运营”的尺度上来进行构思。
我知道,一开始这个对诸位策展伙伴来说非常困难。但是,策展的未来在运营。未来已来,逃避者便是淘汰者。
关于陶瓷文化的内涵当然不止于我文中所说的这些,拥有无数的挖掘点,文本所述是为了方便思路描述,请周老师勿怪,学生所学都还记得的。
以上文本全部。